鹅基因也在悄然改变。
在AI上,腾讯是BAT中最晚入局的。业内人士分析,这和腾讯的业务结构以及商业逻辑有很大的关系,加上手握微信,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安逸,对人工智能的迫切需求并不大,不像百度和阿里一样,对未来有着非常紧迫的危机感。
但是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浪潮来临,腾讯也利用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海量的社交数据,加快了追赶速度。
新动作!腾讯叮当开登CES展
进入新一年后,本月9日,新一届美国CES展将在拉斯维加斯开幕。腾讯也将参加本届CES展,同全球众多先锋领袖分享AI对消费技术带来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磅产品,腾讯叮当语音助手也将在本届CES展上亮相。叮当语音助手是一款基于腾讯技术生态及内容生态的产品,也是腾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路石;日后,在与电视、耳机、汽车、可穿戴等领域的合作中,叮当语音助手还将成为各类消费厂商实现智能化的“加速器”。
相对于其他公司,腾讯更加强调场景化在业务驱动中的基础地位。在腾讯看来,没有场景落地,技术内容就是空壳。此次2018年初参加CES展会,腾讯便是用已投入场景应用的落地产品,实打实解答了语音助手的场景交互问题,展现出应对新一年AI酣战的 “亮剑”姿态。
对腾讯而言,出席此次CES展会有可能是其利用用户基础、应用场景等优势放大招的前兆。此前,腾讯叮当已通过与广汽、咕咚等公司合作,在车载语音助手、机器人、智能耳机等领域实现产品落地。
安逸背后的蓄力阶段
在BAT中,腾讯的AI布局相对较晚,事实上外界都知道腾讯的主营业务在游戏和社交平台,2016年才对在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布局。相较BA,其更多的是业务驱动,随后逐渐加大投入、全面开花,主要围绕三条路径展开:
1、基于腾讯的核心产品和技术优势,形成不同的业务体系在人工智能方面突破。
2、秘密组建专注于底层基础的研究团队与实验室,做长线技术积累。
3、闷声收购和投资一批优秀公司的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公司。
简单罗列腾讯AI版图,我们可以看到几枚清晰的棋子:
腾讯有3个AI部门,有30多个科学家,90%以上的人都是博士学历以上,来自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另外,腾讯在美国西雅图开设有人工智能实验室。
腾讯的人工智能主要基于:专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四个方向的基础研究。未来腾讯的人工智能服务将紧密围绕内容、社交、游戏三个核心应用场景展开,并将人工智能工具以API形式开放出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核心产品:腾讯云小微是腾讯云倾力打造的一个智能服务开放平台,可以让硬件快速具备语音和视觉感知能力;同时腾讯云小微又是一种智能解决方案,可以赋予硬件更多的能力扩展,从而构建一个丛云到端的“智能云生态”。
腾讯云旗下深度学习平台DI-X,平台集数据开发、训练、预测和部署于一体,适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等领域。深度学习平台也是腾讯的核心产品之一。
腾讯的AI布局主要以业务为驱动。这种打法目的性研究就较强,但腾讯其技术与产品也难以实现较大程度的创新和突破。除了提升自身基础研究的实力,腾讯也在努力通过对AI公司的收购和合作,补足短板。
2017年6月22日,腾讯发布人工智能语音平台“小微”。
2017年7月12日,上线一款文字、语音翻译软件,目前提供英语、日语以及韩语三种语言文字以及语音翻译……
迟到者的潜力
和百度、阿里的人工智能普遍和具体业务相结合不同,腾讯的人工智能更多呈现了实验的性质。前段时间在日本围棋AI大赛中夺冠的绝艺就是例子。
但是马化腾也说过:“如果没有场景落地,业务没办法往下走。”对于腾讯而言,在人工智能领域更关注场景、大数据、计算能力和人才。因而,AI Lab聚焦的基础研究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并根据腾讯业务提出游戏、内容、社交及工具平台型AI四个应用方向。智能语音产品“腾讯云小微”可以看作是社交应用方向的最新实践。
另外,还有一个行业性落地的案例:腾讯觅影,一款能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工作的人工智能。目前提供的辅助筛查技术,可以切实提高早期食管癌等疾病的筛查工作效率,这是对医院诊断工作的一种有效辅助,更代表了智慧医院发展方向。
如果把人工智能发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技术、人才、算法上的蓄力,然后才是AI的产业化落地。相对百度、阿里已经在场景落地上有诸多成果,腾讯还处在一个关注单点技术和储备人才的阶段,另外通过与百度、阿里的对比,腾讯在人工智能的布局与技术优势仍缺乏较高的护城河。
但是好在腾讯的应用场景丰富,遍布文娱、互联网、社交网络、媒体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且因QQ和微信分别拥有8.5亿和9.63亿的月活跃用户而拥有海量的社交数据,庞大的用户基数与数据资料让腾讯成为一个具有极大的需求和可开发的AI“金矿”,其AI前景依然值得预期。
而基于社交和通讯的生命线,在微信上的数据挖掘以及技术落地或许是腾讯的有利机会。
比如在微信、移动支付等功能上加入人工智能的元素;毕竟基于人工智能本身憋一个大招的产品,还没有这样的典型产品。所以赶了个晚集也同样前景可期。对腾讯来说,未来正确的进击路线或许是——人工智能技术先期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产品体验进化推力,而后才是类似于不断拉群、疯狂扩展朋友圈的生态式大动作。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4-25 16:09:4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陈昕禹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5-04-23 13:37:4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23 09:05:2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林欣华 时间:2025-04-22 17:18:34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