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大城市大医院、高级别的城市,靠着优质丰富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能力,大量“虹吸”下级和域外住院患者,域外患者不受当地医保DRG/DIP约束和限制按照“医疗项目收费”,相对于区域医保DRG/DIP患者经济贡献度较高。随着DRG/DIP2.0全覆盖,医共体全面推动,异地患者“红利”还会“久”吗?
随着各地DRG/DIP逐步推行,对住院患者费用实行“预付费”管理,次均费用增幅遇到了“天花板”,大医院、高级别医院的科室相对于喜欢域外异地直报患者,主要是按照医疗项目收费,对控费要求压力不大。如果外转、异地直报患者占比越大,使用了较大比重的医保基金,对地方医保基金带来的风险就越大,相对于区域内的医疗机构监控比较容易,对异地医院监控难度较大,结果,地方异地就医患者占比越高,地方可使用医保资源就会越少,反过来就需要区域内医院承担,大医院虹吸效应的医保基金超支风险。
1、DRG/DIP2.0全覆盖异地患者“红利”逐步消失
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医保办发〔2024〕9号)指出,确保2025年起各统筹地区统一使用分组版本,提高支付方式改革的规范性、统一性。
DRG/DIP2.0犹如“车同轨、书同文”改革,全国一套标准,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控,各医院区域内和域外患者同一病组费用差异,对于异地患者就医费用太高的,估计医保部门会干预。
所以,大医院也要考虑,DRG/DIP2.0的影响和冲击,未雨绸缪未来域外患者“红利”消失的应对措施。
2、医共体全覆盖转诊阻力异地患者数量“增幅”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2023年3月23日)强调,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23〕10号)强调,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发〔2023〕41号)明确,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加强医疗费用增长率、医保报销比例、基层就诊率、县域内基金支出比例、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等方面的考核,完善结余留用机制,结余资金作为县域医共体业务收入,健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稳步推进县级医院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或按病种分值(DIP)付费。
刚刚发布的《 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监测指标体系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发〔2024〕22号)共14个检测指标,其中,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占比(不 含药店)(%)、县域内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医保 基 金 支 出 占 比 (%)、参保人在县 域内住院人均费 用(元)及增长 率(%)、参保人县域 内住院人次占比 (%)等指标,无不在暗示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强基层,外转患者会受到限制。
随着紧密型医共体2027年全覆盖,医共体能治的病现在医保支付体系下,区域内看个病一两万,外转出去医疗费用成倍增加。随着医保基金的医共体打包,大医院、上级医院从医共体医保基金预算池子里“抢蛋糕”,与现在相比估计有点难,“同行”相互约束机制就会逐步建立。
大医院、上级医院是否应该有危机感了吧?
3、大医院面临影响和冲击如何做好准备?
两大政策一旦实操落地,估计患者就医流向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老龄化加速,异地外出就医负担较大,一旦地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谁还愿意舍近求远?
大医院从“不缺患者、不缺人才、不缺钱”时代,随着医改利剑出鞘,医疗市场竞争力加剧,对于过分依赖量的增长为前提粗放式发展的医院,一旦患者流向发生变化,出现“量价双降”,医院运营压力山大,没有较好的薪酬待遇刘主任,也会出现了“人心浮动”和“人才流失”,大医院都已经倍感“寒意”,都在思考谋局医院高质量如何发展?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交流探讨一下。
第一,病种优化结构调整。梳理一下医院的病种,哪些是医共体有能力可以看的病,哪些没有能力看的病,作为医院重点关注提高占比,逐步减少低权重和低分值及基层病种。
第二,强化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发展,通过名人、明科效应,建立专科联盟,加强专科能力建设,提高专科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增收节支降本增效挖潜。医院各项成本消耗大,加强成本核算,积极挖潜,减员增效,强化节约意识,推动医院降本增效。
第四,联姻帮扶拓展。放下“皇帝公主不愁嫁”架子,积极拓展合作医院,结对子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把比较轻微的病种转合作医院,如果医院不主动下沉支援基层,有可能竞争对手取胜。
第五,托管医院开分院为人才赋能。借助医院的品牌效应托管医院,特别是面对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医院难以高薪留住人才,既可以为医院优秀医务人员发展提供空间,留住人才,也可以通过通过托管开分院提高待遇。
第六,建立侧支循环补偿机制。围绕健康医疗消费,提供更多适宜的健康医疗服务项目,提高特需医疗收入占比,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第七,强化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医务人员临床科学技术研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增加收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第八,绩效变革前瞻。越是艰难越向前,绩效成为医院最后的攻坚,绩效需要与时俱进,从粗放式发展激励导向转向内涵质量效益提升,从结果激励关口前移到过程激励,加大高质量发展梯度激励,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医改新业态,医疗行业将会发生“巨变”,公益性回归大势所趋大势所逼,如何顺应历史潮流而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内生变革实力不减”才能顺应大趋势。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02 16:56:4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元辰 时间:2025-01-02 16:53:55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1-02 16:52:1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庆丰 时间:2025-01-02 16:50: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02 16:46: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5-01-02 11:23:11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