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解答
Q:医院绩效考核办法
A:
1、分级法:又称排序法,是指按被考核员工绩效相对的优劣程度,通过比较,确定每人的相对等级或名次。现在我们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的年度考核,是一种强制分级法,即先确定考核标准,并确定好各等级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对照标准考核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2、因素评定法:这种考核方法主要是指根据医院各类人员的专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将拟考核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项目指标,通过对各个项目的考核来确定总的考核结果。比如对医院管理人员的考核可从组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对医院的忠诚度以及群众的信任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医生的考核可以从专业资历、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工作业绩、科研成果以及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考核。
3、基准加减评分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医院的管理目标和对员工日常行为的要求,提出一系列说明句式的考评项目,然后对每一考评项目作出一些具体规定,指明达到什么目标加分,违犯什么规定或规范减分。事先为每一名员工指派一个相同的起点分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分或减分,最后通过得分多少来评定考核等级。
Q:医院的每月绩效考核怎么写?
总结一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
A:
1、绩效考核的目的;
2、绩效考核的原则;
3、绩效考核的意义;
4、绩效考核的方法。
Q:我院最近实施奖金制度改革,也就是增加医院收入的一定百分比投入到奖金分配中去,并将奖金分配向临床科室倾斜。据我们的员工了解很多临床科室奖金有了明显的涨幅,而我们重症治疗科却没有明确的提高。我们回顾了这一年的工作量,前后并无明显变化,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所以我们现在想写一份报告向医院说明情况,争取我们的权益。
我想请教的是,这份报告要从那些角度说明,运用哪些指标才能做到既客观又有说服力?
A:
1、医院实施奖金制度改革,肯定是希望能够促进科室的积极性,奖励多劳多得。如果说ICU在工作量上没有明显变化,首先可以从自身考虑,如何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才是关键。
2、ICU在经济效益上本身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可以从科室的风险责任、地位作用等方面说服。
Q:如何做医院财务收支审计?
A:
一、对收入进行审计的主要内容:
1、各项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是否由医院财务科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2、是否建立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等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存入银行,有无“坐支”现金,有无隐瞒、截留、挪用、拖欠或者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
3、是否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各类收入票据是否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是否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印刷、保管、领用、核销、遗失处理、清查、归档等环节的职责与权限,并设立登记簿进行详细记录。?
二、对支出进行审计的主要内容:
1、各项支出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医疗机构支出管理制度,是否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2、工资的核算与发放是否执行职责分离,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等代扣代缴项目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时缴纳。
Q: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怎么控制?
A:
风险管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二、分析风险成因,加强自身管理;
三、控制成本,实行预算控制;
四、对固定资产及时入账并计提折旧;
五、建立健全医院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立量化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
Q:请教非营利性医院财务处理,注册资本和固定资产入在哪个科目中?
A:
注册资本,通常也应该是做在“实收资本”这个科目下面。
固定资产,当然也应该是做在“固定资产”这个科目下面。
Q: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管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A:
临床路径是通过对符合特定诊断的疾病制定详细的诊疗计划,规范医师的诊疗行为,达到控制费用和住院天数的目的。临床路径可以覆盖很多个病种,每个病种都有一条详细的路径,在不违背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可以由医师进行制定,针对同一个病种,不同的医师制定的路径会有所不同。
单病种则是确定的病种,是针对诊疗过程制定了详细的监测指标,要求医院根据指标进行质量管理,也是要达到规范诊疗行为,最终达到控制费用和住院天数,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二者的关系是单病种的过程质量控制实际上就是一条临床路径,按着这条路径执行,可以达到单病种的质量指标要求,所以一般来说单病种都会开展临床路径。
Q: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数据采集有什么好的方法?
A:
据我所知确实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做法常见的是每个病种发表格要求出院时填写,再抽查监督。
要想真正达到确实收集到单病种质控信息必须依靠信息化,而且是相对先进的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信息化,我的理解只有让我们要了解的内容成为病程记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才有可能获得真实有效的单病种数据
Q:临床路径变异率如何计算?
A:
进入路径率=进入路径人数÷开展临床路径病种出院人数
变异率=变异人数÷进入路径人数
Q:怎样使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公平公正?
A:
1、对考核人员进行必要培训;
2、加强对绩效计划阶段的管理;
3、注重对考核数据的管理;
4、强化对考核过程的指导和监控;
5、建立绩效申诉机制。
来源:医管通
本文由(元辰)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fZx1XwfyTqK3wpXJpLPsJQ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7-16 15:19:4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14 14:14:2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09 14:12:52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07 13:30:1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张木宁 时间:2025-07-03 14:12:07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7-01 11:18:29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