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耗材市场价格实现合理性,离不开真实世界价值、战略购买干预、产业转型推动,做些探讨。
惜时如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国内耗材产业生产及流通(包括进口)大而不强。从每百万人的使用量看,有必要快速提高。从耗材市场价格不合理程度看,有必要同时做供给侧、需求侧改革。笔者感触:
在耗材端,一是国产替代目标,谁来推动实现?应设立专门的产业组织或机构部门;应刺激市场里的追赶者、防守者、颠覆者。如何推动实现?离不开合理的、有效的卫生技术评估。相关专业、专家的业务支持必须同期发展,完善秩序。比如:医保系统的药物经济学等类别的专家,建议与商保系统、医疗行业、医药产业共通共用。强调:公开大于保密,方法大于专家,共识大于结论,阳光是最大规则,效益被优先查证。这很符合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
二是进口先进产品,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循中国不断完善的耗材产品分类原则及引进上市政策。以RCT为例,进口先进产品或普通产品既然无法、无必要做“疗效一致性评价”,就应自主强调与已有类似功能产品(如果有的话)的技术比较,争取作为典型代表,区分细微或显著的层次差别。无论上市前、上市后,耗材产业上都重视做临床综合评价,都从标准化基础向上提高,那么,耗材市场价格形成将更为活跃、自主,整个价格体系更灵活、可折算。
在医疗端、支付端,一是医保支付,建议扩大医保端对耗材的支付覆盖及有效调控。比如:将耗材获得医保准入这一“鲤鱼跳龙门”节点,进一步完善为多个节点构成的总过程。只要耗材获得市场准入,即可获得医保零共付或较低水平的共付;只要耗材自主降价到合理区间,即可获得医保在较低水平上增加共付;只要耗材正式通过了医保准入,就可获得医保在正常水平或优先水平上的共付;只要耗材在医保常规、动态监管中出现问题,就可获得医保调低共付或拒绝共付的地位。强调:在这一系列运行操作中,医保端对耗材大类、单个品种运用了“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的管理思路。为什么这样做?扩大耗材使用是明确动力。
二是医疗使用,对使用耗材的合理、必要问题,从事前、事中、事后严格控制,做到微观有秩序、有责任、有绩效。更大规模、及时的耗材使用,宏观上为综合医改填入更大矛盾、动力。比如:医院、医生有权利及义务为医保基金、患者推荐耗材使用;又如:耗材产业自己做卫生技术评估,被竞争对手做RCT,最后统统被医保准入做卫生技术评估;再如:围绕耗材使用,需要做大做强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虽有保险,耗材自我证明意识要强。
笔者建议:以重整耗材市场价格为契机,尽快组建类似于定价局的部门。它的工作职能至少包括:从统计,到查处,到决策调整。它的行政职能既带动大量前提研究,也带动所有跟踪调查。在探索耗材市场价格时,阳谋务尽,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秘密可保护。定价局兼有产业、行为反垄断职能,与医政医管局相得益彰。定价局获得地方垂直上报,指导地方探索试点,听取地方、行业的需求和问题。定价局与CDE最大不同在:公开程度、社会性。耗材产业在不涉及商业秘密时,自主显示耗材产品的技术推广介绍,将比较和竞争直接放诸于科学、法律、市场、医保部门、商保机构、社会监督面前。
这是不是长期长效机制?需不需要活跃、通行的知识圈子?是不是道、术、道、术的不断累进循环?笔者以为是的、需要、是的。定价局是组织,其所参与的所有工作都有一定程序,在组织与程序之间将构建复杂螺旋,将推进医保在价格管理的专业性建设。对政策公器,所有各方都去适应,适应的同时又推动政策调整。这当然是在实施性科学范畴,从宏观到微观,一具体就深刻。
举例:耗材使用往往需要供应商提供的专业配套服务,为鼓励中小供应商的竞争公平与效率,将需要独立于所有耗材供应商的第三方专业配套服务。但这种服务目前没有兴起、没有规模。堵在哪里?医保部门可能需要与医疗行业商议解决,形成共识后把专业配套服务打包集采。
举例:消费医疗、特需医疗都比较昂贵。高值医用耗材这块,即便遭遇了部分大类、品种被纳入集采,还有不在集采范围的,或者创新之后的品种。包括医保部门在内的所有志在规制耗材市场价格的努力,有效果,但效果有限。必须发动更多主体参与改革,供需方享受改革。
从产业、政策、社会的国际比较观察来看,德国市场经济擅长朴素性、高效率,实事求是;美国市场经济擅长解放思想;中国市场经济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两样上都行。笔者主张在解放思想的战略追赶期里,多向德国学习:在注重实际上脱颖而出、经久不衰地朴素踏实。
战略购买: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耗材的医保支付标准,对标国外经验,我们有困难:
一是对已有类似产品的新产品:类似产品的价格就已经虚高,不适宜照搬参照。二是对创新且没有类似产品的新产品:如果完全按成本计算,对耗材产业全体、单个企业均显示了突兀、被动、不确定性。然而,这些实际困难不能影响战略购买及时做预估、规划。医保支付标准必然要建立广泛覆盖和影响。即便带商品名进目录,还可以按类集采,形成差异分组竞价。
耗材集采及市场价格,对标国外市场,我们有机会:
一是对国外有销售的产品:我们有条件、有可能排除不同市场间对耗材价格的差异影响,定性、定量地规划、评价其在国内市场的初始价格、谈判价格;二是对国外有销售的产品:快速、全部地做一轮价格扫描,看清集采、谈判等手段的紧迫性、重要性。战略购买从来不自外于市场合理性。比如:将国际市场比较后的初始价格、谈判价格作为集采、谈判的门槛。
耗材的医保支付标准、耗材的集采与谈判、耗材的市场价格,都接受动态调整,且频率上有一定保证。我们用目前活跃的改革空间来解决时间上的历史问题,从未来一段时间的密集探索去解决产业转型空间上的明显矛盾。虽以医保部门改革为突破口、牛鼻子,最后都赋能于医疗行业、耗材产业、商保机构。市场化效率要有保证,平台最终在市场,通道需要被调控。
耗材的市场价格管理实现较为根本性的“另起炉灶”,才能长期适应医改要求,也进一步夯稳医改环境。这个过程可以结合一些国际经验成果,比如:拿出一部分国内市场跟踪台湾地区、日本市场去扩大总需求、发现合理低价。比如:德国非常重视门诊方面使用耗材的系统监管,如果我们未来会做大门诊服务,现在优先管好此处。医保能力必须是越集中越高效。
产业转型: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笔者提一些“拿不准”的畅想:
一是对未进入目前医保报销范围的有些耗材,不共付不合理。对于这些耗材的价格、品质,可以探索分阶段提高,每阶段评价,总有政策帮扶。先通过医保干预(支付、集采、谈判、监管)增加需方可及性、经济性,及供方竞争性、公平性。
二是医保报销不仅仅是报销,要及时地扩大对供需方影响力。比如:对于供方的比价支付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抓国际比价(可以先出一个重点小名单),第二步抓按类集采(所有产品可以自主参加)。对于需方的选择,要方便患者查询。
三是市场准入、医保准入均要认清耗材产品的各方面有差别。功能相似的不同耗材,在重合功能上最重要,这是基本。在差异功能上,判别是否有代际差别。耗材使用的相关筹资,不仅有医保基金,还有能力较充足的个人负担、商保支付。
四是用好国际视野,支持有序加快先进耗材产品向国内引进。对于煤炭、铁矿石、大豆、天然气、原油等大宗商品,我国与主要出口国家已进行了关税谈判、协调。对于健康中国相关的跨国家药品、耗材、医疗器械交易,也应做类似努力。
五是全面铺开管理时,使用点数法等工具要辩证看待利与弊。点数法可对应“分的、小的专项总额预算”。点数法被动在于:能不能及时发现不合理?能不能动态做调整?调整前后的项目状态,是不是医疗的供方、需方可接受、可承受的。
在点数法、“分的、小的专项总额预算”下的点数法等运行时,如果加强干预,最极端情形又是按项目付费。举例:分组数量到极端的DIP就是这样,会遇到可协调能力极限、数据可靠极限、可评价极限等,但点数法的明显意义在全面启动。
无论采取点数法、按项目付费等支付方式,如何做改革时期视角下的工作改良?相关调整的权利在谁?面对场景里哪些行为建立这些触发逻辑?怎么发现干预措施的触发点?如果弄清楚这些,重整耗材市场价格不单单是难题,更是个机遇。
重整耗材市场价格,既要闪电战,又有持久战,这就是又快又好。闪电战能看实,持久战要做细。一方面,包括医保部门工作在内的大体系、大生态秉持兼收并蓄、兼容性。另一方面,对于时弊、事弊,由统一战线上发扬舍我其谁、天下大同的奋斗气息。双循环、内循环可期。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1-18 10:58:5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1-10 12:12: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31 14:28:0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10-28 15:13: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7 15:58:3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0-25 16:03:46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