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导语:
本文原创,最早发布于2020年7月12日的个人公众号,后收录在2020年底出版的医美运营三部曲之三《向阳而生——中小型医美机构生存法则》中,迄今时过一年。
时间不会说谎,真金不怕火炼。今天(2021年7月7日)的“财经天下周刊”发布的一篇题为《吴晓波人设崩了》的文章,让我想起来一年前写的这篇文章《从电视购物到直播带货,不过是剩饭再炒换了个锅》。
——贺华煜2021年7月7日
中国人凡事喜欢个扎堆,喜欢一窝蜂。即便有个再好的生意,一炒起来,热起来,也就离凉凉不远了。2020年,直播带货毫无悬念地成为爆炸性风口。
头部主播李佳琦、薇娅,罗永浩、汪涵、刘涛等人带来上亿级带货首秀,也屡屡掀起数据的狂欢。杀入公众眼帘的战报里,累计观看数、在线人数、销售额,一切关于数字的记录,你总需要憋口气,数一数到底有多少个零。
而格力电器董小姐三次战果也是提速惊人:
4月24日,首次在抖音直播带货,当晚成交额只有22.53万元。
5月10日,快手直播带货首秀3个小时成交额为3.1亿元,创大件家电直播带货最佳成绩。
5月15日,京东直播带货当晚最终成交金额达到7.03亿,妥妥的带货女王。
天猫、京东618大促期间累计下单金额已分别高达6982亿元、2692亿元,共同创下新纪录。甚至有人猜测刚出来的国美大佬黄光裕会不会也来一场直播带货,不过“遗憾”的是黄大佬貌似没有时间参与其中。
一边是如火如荼,如日中天。一边确实冷风飕飕,阵阵冰寒。名人明星的直播翻车也成了近日不可回避的话题。
凤凰新闻07.07编发了一则专稿《吴晓波60万坑位费带货15罐奶粉,明星名人电商直播乱象汹涌》,21世纪经济报道也戳破明星直播泡沫:直播不是万能钥匙。

参与了吴晓波直播首秀的某品牌负责人表示:我们付了60万坑位费,但是实际成交5万元不到。当时我的预估能卖50万,乐观的说能到150万。
北京某企业负责人:我们和小沈阳合作了一场直播,卖一款白洁。当晚下单20多单,第二天一看退货16单,承诺ROI能到10,结果2都没到。
上海某品牌负责人:我们客单价是200多,叶一茜卖出去的总金额不到2000元,当时直播间线上的在线观看人数近90万。

对此。杭州巴九灵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9日发布声明:称其“属不实报道”。

7月9日早间,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推送了题为《吴晓波:十五罐》的文章,主要对6月29日的直播翻车进行“复盘反思”。
吴晓波在文中称,“翻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的表现,二是选品逻辑。”“直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涌进直播间的人更多的是为了买东西,而不是来听课。我把大家喊成‘同学’,其实,他们是‘宝宝’。”
谈及“一家乳业公司在我的直播上只售出了15罐三段奶粉”,吴晓波表示,“那款最终成了‘网上笑话’的奶粉,是我坚持要上的。”“好国货让我卖成了‘十五罐’,当然是我的逻辑在直播间里失了效。在这里打脸三百下。”(中新经纬APP)
针对这次直播翻车,叶一茜也发微博做了总结,并以此为契机,对团队今后的选品策略提升优化和挽留粉丝做了表态。

有网友表示,明星又不是神,直播间的观众也不都是傻子。叶一茜做的已经很讲究了,现在即使很多小主播,人家也会选品,要力度跟合作费,卖的不好退款的情况也很少。
其实,在线直播带货的泡沫也不是时至今日才出现。早在2016年8月4日,中国新闻网就发布了一篇名为《商业模式单一行业造假成风,谁来戳破在线直播泡沫》的文章。

文章中提出:第三方数据调查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达到2亿人,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其中娱乐内容直播占比达到50.2%。
行业有多火,就会有多滥。据媒体报道,从2016年5月起,平均每3个小时就有一款新的直播软件上线。
而数据造假、流量造假在互联网时代已不是什么秘密,各种数据造假后换取的优厚回报,让太多人厚颜无耻到可以胆大妄为。不光是小主播在造假,甚至头部主播也在利益的驱动下成为虚假流量的受益者。
然而,不是所有的直播带货都能如愿以偿。这是因为产品到终端的定位越准,距离越短,手段越直接,效果就越明显;否则只有笑果,不叫座是必然。毕竟投资方需要的是流量变现,而虚假流量是无法实现效果变现的终极目标。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游云庭表示:“流量造假是互联网时代长期存在的痼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明显,其中滋生的黑产对网络健康生态破坏十分明显,受损最大的是产业生态本身。其次视频平台及其背后的投资方也是受害者。”
曾经的电视购物,今天的电商直播。随着传播载体的多元化和营销手段的花样百出,电视购物早淡出人们的视线,不再辉煌。然而,两种营销模式,套路基本相同,遭遇也一般无二,只是从电视照搬到手机上。
曾经的电视购物销售渠道锁定三类企业为自己的服务群体:
1、大企业大品牌需要启蒙教育的新产品;2、有一定品牌基础,正在成长的企业;3、没有品牌的弱势中小企业。
一个产品制造商需要两个经销商:一个帮你把产品铺到消费者面前,一个帮你把产品铺到消费者心里。电视购物频道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两个经销商的双重角色,在渠道和品牌建设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藏秘排油"、"胡师父无烟锅"等虚假宣传电视直销产品的一个个被曝光,消费者对电视直销的信任度也越来越低,电视直销的投诉也越来越多,最近,被称为"史上最牛广告人"的"侯总"和他所推销的"八心八箭"、"劳斯丹顿"等产品则再次将电视直销推上了风头浪尖。
在电视购物沦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之后,国家工商、广电两部门曾于2006年8月1日颁布了相关产品的"禁播令",并对全国电视购物行业进行联合整肃。
仍在风口浪尖乘风破浪的电商直播遭遇了同样尴尬。
2020年一场疫情,打乱了行业节奏,也激发了直播电商的野蛮生长。以短视频迅速占领流量高地的抖音、快手,与电商平台阵营的阿里、京东、拼多多之间产生了微妙的竞争关系,不同阵营中的巨头彼此对决,激发了行业的狂热现象。现在,巨头的抢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行业颇有点“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意味。
现在它主要是引流的效果,靠它赚钱是美丽的梦了。
当上百个明星涌入直播间,尽管转化率还未成形,大量商家还是冲着名气选择了他们。有早教产品联系柳岩方,花费30万坑位费,最终流量差,“单个成本上千”。在明星小花直播间花了50多万坑位费的知名洗发水商家透露,最后成交额只有8w。有知名腕表电商,细数了今年被坑的经历,“肖骁坑位费2.4w,卖货0单,李湘坑位费6.5w,卖货2单,林依轮坑位费2.3w,卖货5单……”
纵观互联网产品发展形态,从百团大战、秀场直播再到共享单车,风口带来投机者,激发掘金热潮,而随着市场的成熟与发展,这些投机者们也终将被市场淘汰。当下市场并非没有进化,电商作为新生事物,多年来受到政策保护,监管宽松,但税务部门在618前后要求商家补缴近三年来的税款,就已经是在向外界释放监管信号。
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自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侧重从事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商家、主播、平台、主播服务机构(如MCN)和参与营销互动的用户等主体提供行为指南,是我国第一个关于网络视频营销活动的专门自律规范。
本文部分源引:
商业模式单一行业造假成风,谁来戳破在线直播泡沫。《人民日报》
吴晓波60万坑位费带货15罐奶粉,明星名人电商直播乱象汹涌。《凤凰新闻》
一天刷上亿流量!直播带货造假大曝光:20元买100人看!《21世纪经济报道》
直播带货翻车、数据被指造假吴晓波回应:不实报道《中新经纬》
吴晓波回应直播首秀翻车:无比尴尬和羞愧,自己的表现和选品逻辑存在问题。《北青网》
商业模式单一行业造假成风,谁来戳破在线直播泡沫。《中国新闻网》
来源:贺华煜先生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1-10 12:12: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31 14:28:0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10-28 15:13:4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7 15:58:3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10-25 16:03:4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凌晓 时间:2025-10-24 09:46:55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