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中国两次卫生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二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准备
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四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五 卫生部《关于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讨论稿)》
六 国务院即将下发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意见
七 深刻体会高强部长报告的新提法新指导思想
八 我们对中国卫生改革的评价和展望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一 中国两次卫生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医药卫生体制。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确定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和政策。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依据。在中共十四大以来制订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的指导下,199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卫生大会在1997你1月15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务院决定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在2000年2月16日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开始进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我们现在对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也从2000年2月16日开始,提前一点从1997你1月15日开始。再提前一点从1993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开始。我们要提问,年轻的博士说《卫生改革不成功》,如果是指5年来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成功?我们认为从2000年到今天才过了5个年头,就来讨论改革成功不成功是否为期过早?如果指1993年以前的卫生改革不成功,那么我们首先要问1993年以前的卫生改革的目的目标是什么? 1985年,卫生部为了认真贯彻党的12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全面开展县及县以上城市卫生机构的改革。卫生工作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防病治病,便民利民。手段是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活。用全国卫生大会决议的精神检查,上述改革目的怎么样?执行结果怎么样?可以评价,但是,要实事求是,不能脱离当时的中国实际用今天的认识去苛求。实际上,我们的卫生学术界从事政策研究的许多同志,往往没有考虑从1985年开始进行的两次城镇卫生改革的区别和联系。今天我们回顾我国城镇卫生改革,讨论的重点自然是本世纪的卫生改革,而把上世纪的卫生改革作为背景,认为它是本世纪城镇医药卫生改革的准备。
二 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准备
首先从1985年城市卫生机构的改革说起。在十年动乱之后,我国卫生机构损失很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低落,使卫生服务的供给严重缺乏。医疗服务的价格低下,医院赔本经营,越办越穷。靠吃国有资产的老本维持。群众就医的需求大大超过医疗服务的供给。看病难住院难的矛盾十分尖锐。所以,卫生部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才能够使需要治疗疾病的群众能够“有医有药,能防能治的问题。所以,改革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改变政府独家办医的局面,多种形式办医,国家、企业、个人一起上;鼓励企业部队的医疗机构对社会居民开放,鼓励闲散的个体医务人员开业行医。在公立医院采取各种措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包括发放奖金,按劳付酬,多劳多得。努力克服医院职工吃大锅饭现象。加强了医院经济管理,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医院不核算的现象。放宽政策,下放权力,允许各地从实际出发制订规章制度,克服计划经济那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现象。总之,在1988年以前,卫生部推行的城市卫生改革是成功的。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克服了病人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达到了有医有药,能防能治的目标。群众是满意的。
但是,我们某些职能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打着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的幌子,不但窃取了医务人员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取得的成果,而且利用了这些积极性实现其部门利益和部门目标,走向危害群众利益的方向。即使到了今天,仍然道貌岸然地指责别人市场化私有化。是谁在公立医院增收节支以后,就鞭打快牛,减少对医院的正常经费拨款?是谁出主意“不能给钱给政策”鼓励医院不合理创收增加病人负担。总之,财政部门应该做自我批评。
其次,是发改委物价局。凭什么你不按照医疗服务的成本定价?有的项目高定价,有的项目低定价是造成医院收费标准混乱使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政策根源。为什么在通货膨胀的年代你不许医院调整收费价格,到了物价疲软的时候你让医院调整收费价格?所以,20世纪末开始的医疗收费上升物价局难推脱责任。卫生部的责任首先是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包字当头一包就灵。1989年治理整顿以后,承包责任制的名称销声匿迹,改头换面称为综合目标责任制。综合目标包括收入目标。换汤不换药。总之,上述三个罪魁祸首都和1985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目标不搭界,算不到城市卫生机构改革头上。1985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是成功的。
1985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缺乏系统性。只研究供方不研究需方。当然,1985年的问题是供给不足,改革重点是供方。但是供求双方是难兄难弟,一对难分难舍的伙伴。今天供给不足明天可能发生需求不足。1985年城市卫生机构改革把供给搞上去了,供给可以创造需求,医疗供给还能够诱导需求,于是需求出了问题。公费医疗超支;劳保医疗超支。特别是经济效益差的单位,他们把人均医疗费发给职工个人,没有病的医疗费另花了;有了病医疗费不够用。公费和劳保处于瘫痪状态。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应该认真研究讨论,卫生局的处长说,有什么可以研究讨论的,公费医疗越超支,医院收入越多。后来政府决定对职工医疗保险进行改革,在两江实验时,中央领导要求卫生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就没有好好配合。商量事情的时候,卫生部总是代表医院的利益。朱老总问陈老总。你这个卫生部长要代表13亿人民大众的利益。陈老总没有听出这句话的分量,竟然说,我这个卫生部长手心是5百万医院职工;手背是13亿人民大众,“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也不曾听到他们的对话,但是,我们听到卫生部门的官员用“手心手背都是肉”来形容卫生部在处理职工医疗保险问题上的为难处。陈老总是一个好人,可惜他不懂政治,不是一个称职的好部长。
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所以,全国卫生大会的文件明确规定:
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的福利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卫生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筹集发展卫生事业的资金,公民个人也要逐步增加对自身医疗保健的投入。到本世纪末,争取全社会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左右。
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卫生事业要从国情出发,合理配置资源,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
举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卫生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积极推进卫生改革
卫生改革的目的
在于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
卫生改革的任务
第一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为城镇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保障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保险费用由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合理负担。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要切实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对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有效地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于搞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参与改革,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遏制浪费。同时,政府要切实解决好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
“九五”期间,要在搞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
第二 改革卫生管理体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12-19 17:27: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林逸轩 时间:2024-12-19 17:27:3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段涛 时间:2024-12-18 16:55:26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12-18 16:01:3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4-12-16 11:40:2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刘庆丰 时间:2024-12-16 10:48:47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