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管事还是管人?
管理讲的都是具体的事,但本质上还是人。
管事的效果是做加法,是每一件事的叠加。
管人的效果是做乘法,会有很好的放大效应。
带团队是在乘法基础上的指数级放大,团队的智慧是可以不断涌现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02、管人更重要,但是管人很难
管人的原则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思想与认识的统一是理想态,行动的统一是底线值。
但统一思想和认识真的很难,超过3-5个人想一起去哪里吃个饭都很难达成共识,更不要说重要的团队合作了。
所以在日常管理中,不管个人的想法如何,整个团队至少要统一行动才行。
03、改变人要先从改变事开始
想改变一个成年人的确很难,有个说法是:能改变自己的人是神,想改变别人的人是神经病。
所以,如果团队成员有矛盾、不协调,要想解决这种常见的难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先从统一行动开始。
当我们将争议焦点从"谁对谁错"转向"如何对患者最有利",“如何做对组织更加有利”时,那些固守己见的坚冰往往会在职业信仰的暖流中逐渐消融。
要想逐步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误解和不信任,老是苦口婆心的做思想工作解决不了问题。可以把这些问题先放在一边,大家一起开会讨论临床诊疗的指南,原则和流程,制订统一的protocol,在此基础上再一起讨论具体的临床案例。
这是针对业务的讨论,针对患者的讨论,不是针对同事关系的讨论,是可以在台面上充分讨论甚至是争论的专业的事情,it’s not personal and don’t get personal。
通过讨论具体的专业的事,大家开始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就会逐渐的达成相互信任。
当大家在临床诊疗行为,安全质量,患者体验上达成共识的时候,再开始讨论团队的行为准则,团队文化,以及个人该如何改变自己调整自己以适应一个良好的团队文化。
04、文化培育的"培养基":从具象到抽象的生长
团队文化的养成如同微生物培养,需要设计精准的"培养基配方":
1.制度层:将临床指南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行为清单。
2.行为层:通过PDCA循环形成"操作-反馈-优化"的肌肉记忆 。
3.精神层:在病例讨论中植入价值观对话,让技术争议成为文化启蒙的契机。
这种递进式改造如同神经突触的塑造,当重复的行为模式固化为神经通路,对应的文化基因便自然生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要扮演好"酶催化剂"的角色:既不过度干预生化反应,又能精准降低反应活化能。
05、管理心法
1.先管事再管人:用临床指南作为"共同语言",用病例讨论构建"对话场域"。
2.以事炼人,借人成事:让具体病例成为团队磨合的磨刀石,事成了,人也就成了。
3.先标准后文化:将患者安全转化为可执行清单,让医者仁心落地为具体行为,再以同理心推及和同事的相处。
4.从行为共识到文化自觉:在重复中沉淀,在碰撞中升华,让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具有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无需提醒的自觉。
总结:
1.文化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在一次次业务共创中“做出来”的。
2.想管好人,别直接管人,先从“把一件事做好”开始。
3.先统一行动,再影响思想,最后再谈文化。
4.Context, not Control,管理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不是让每个人一样,而是让大家在关键点上形成合力。
来源:段涛大夫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4-22 16:56:5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22 16:50:3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4-21 10:52: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8 10:28: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6 17:27:5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16 14:16:42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