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被明令禁止,然而,其简单有效的特性依然吸引众多医院管理者青睐,为何甘愿冒着政策风险重新启用这一模式?其背后是对医院运营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是医院面临亏损严重现实的无奈之举。
在医疗领域,绩效考核机制改革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公立医院改革的阵痛与突围。近年来,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零加成等政策叠加背景下,一种被业界称为"简单粗暴"的绩效考核模式——收支结余提成,却意外地在全国各地公立医院中悄然回潮。
一、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
在命令禁止医务人员与收入挂钩的政策高压下,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作为一种相对传统的绩效模式,近年来为何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主要是基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医院控费降本压力压力较大,医院需要化解亏损风险,而且“简单粗暴有效”,医务人员不挣钱医院怎么有钱发绩效?
收支结余绩效模式计算方式较为简单直接,通常是用科室或部门的收入减去成本,得到的结余再乘以一定的提成比例,以此确定绩效工资。公式可表示为:
绩效工资 =(收入 - 成本)× 提成比例
这种模式直接将员工或部门的收入与绩效挂钩,简单易懂,能快速激励员工关注收入和成本,在短时间内提升经济效益。
1、制度惯性
收支结余提成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沿用至今,这种绩效模式以其简单直接的特点,迅速成为管理者们刺激收入增长、控制成本的有力工具。该模式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分配体系。其核算方式简单直观,医务人员普遍熟悉且接受,短期内难以彻底改革。
2、管理便利性
该模式通过收入与绩效的直接挂钩,能快速刺激科室增收,尤其在财政补贴不足的情况下,医保DRG/DI支付结算控费压力山大的背景下,医院为了加强经济管理,这种“多收多得”的绩效激励,对管理者而言操作成本低、见效快。
二、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述评
“简单粗暴有效”的绩效模式,为何政府三令五申医务人员的绩效不允许与收入挂钩,而且巡查、审计等关注度也很高,对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说“不”,主要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优缺点明显。
1、优点
激励作用明显:通过将绩效与收支结余挂钩,能直接激励医院员工关注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促使员工积极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同时注重控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以增加收支结余,进而获得更高的绩效奖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核算相对简便:收支结余是一个相对直观和容易计算的指标,以其为基础进行绩效核算,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和过多的统计数据,操作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实施,能够减少绩效核算过程中的争议和复杂性。
体现经济效益:收支结余综合反映了医院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既考虑了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收入的影响,也考虑了成本控制对支出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医院的综合效益,引导医院关注整体运营效果。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为了提高收支结余,医院各部门会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促使医院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院的整体运营管理水平。
2、缺点
可能导致过度逐利:过于强调收支结余可能会使部分医务人员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利益。例如,可能会出现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分解住院等不合理医疗行为,增加患者的负担,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医患关系。
关注医疗质量和安全不够:如果绩效核算只关注收支结余,可能会使医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经济效益上,而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引发医疗事故和纠纷,对医院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指标单一性局限:收支结余只是一个综合性的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医院的工作绩效,如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科研教学成果、患者满意度等重要方面可能无法在收支结余中得到充分体现,容易导致医院发展的片面性,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医院的收支结余容易受到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变化、疾病谱流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是医院和医务人员难以控制的。如果单纯以收支结余来核算绩效,可能会使绩效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实际工作努力和贡献,导致绩效核算的不公平性。
政策合规风险:违规红线:违反国家卫健委“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科室收入直接挂钩”的规定;审计风险:可能被认定为“变相创收”,面临医保稽查和财政处罚。
在收入核算方面存在天然不足,主要是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制定,无法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医疗服务的实际价值,收入难以真实反映其工作绩效。
成本核算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医院的成本结构复杂,包括人力成本、药品成本、设备成本等,且许多成本难以精确分摊到各个科室。成本核算方法也存在差异,有的采取选择成本,有的采取全成本,导致收支结余的计算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
提取比例参照历史或管理思路,按照经验管理,主观人为因素太强,很难反映科学合理。
关键在于这种模式还容易引发过度医疗等问题。为了提高收支结余,一些医生可能会多做检查项目、过度医疗等,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违背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原则。
该模式还存在重要缺陷,主要是激励比较粗放,激励重点是收入,激励的是“黑猫白猫逮住老鼠是好猫”结果导向,不能精准激励医疗服务技术价值。
三、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为何卷土重来?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的复兴并非个例,而是呈现出一种逐渐蔓延的趋势。在医疗领域,一些基层医疗机构重新采用了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映照出公立医院改革的阵痛与突围。
1、简单粗暴
收支结余提成模式简单粗暴,却能迅速缓解医院经济压力,管理者青睐其直观易行,尤其在财务困境中,这种模式能快速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短期内提升医院收入,成为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
2、实用有效
对于许多医院管理者来说,其他绩效模式虽理念先进,但实施难度大,见效慢。相比之下,收支结余提成模式操作简便,效果立竿见影。
3、提高竞争力
从市场环境变化来看,近年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机构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收支结余提成模式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满足了医疗机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迫切需求。
4、管理能力挑战
RBRVS、工分制人等因操作复杂,与收入关联度较低,对管理者管理能力挑战较大,面对目前医院亏损严重的现实,为收支结余提成模式"回潮"提供了机会。
5、信息化建设滞后
面对许多新的绩效模式对信息化要求较高,而许多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尚未完善,难以支撑复杂绩效模式的运行,收支结余提成模式因其简便性再次受到青睐。
四、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的未来展望
收支结余提成绩效模式的再次流行,既是市场环境变化和医院管理需求转变的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绩效模式的机会,引发人们对于其可持续性的思考。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尽管面临诸多质疑,但其短期内提升效益的实效性。但这种看似完美的平衡背后,隐藏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经济效益与公益性原则的冲突。
1、是“回光返照” 还是“浴火重生”?
收支结余提成模式在现实压力与理想追求间摇摆,其命运取决于医疗体系改革的深度与广度。若改革仅停留在表面,模式或成昙花一现;若能深挖根源,完善配套机制,或可实现经济效益与公益性的和谐共生。
2、是“老树新芽”还是“昙花一现”?
其能否真正适应未来医疗发展趋势,关键在于能否在保持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和技术价值,从长远来看,收支结余提成模式难以持续,需探索更科学、均衡的绩效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与公益性不受损害,实现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医院绩效难题待解之谜
收支结余提成模式的回潮,暴露出当前医疗绩效考核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医院管理者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公益性受损的风险;在强调公平分配的同时,又难以避免过度医疗的问题。要破解这一难题,需从多维度入手,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引入多元化指标,兼顾效率与公平,强化信息化支撑,提升管理透明度,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本质。
收支结余提成模式的回潮,本质上是一次市场机制与公益性原则碰撞后的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医疗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这样的体系,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疗服务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改革之路。
秦永方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经济研究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23 16:56: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4-22 16:56:5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巍巍 时间:2025-04-21 10:52: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8 10:28: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6 17:27:56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16 14:16:42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