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医院管理

7家医疗机构被曝光,这32种诊疗行为涉嫌“过度检查”!

25年04月16日 阅读:1493 来源: 祁冉转载 IP属地:江苏省

  近期,国家医保局公开通报了7家医疗机构在飞行检查中发现的过度诊疗及其他违法违规问题,其中5家医院涉及过度检查。


  本文从过度检查的定义、界定标准、典型特征、适度检查要求、法律责任及具体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医院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一、过度检查的定义与界定标准


  (一)过度检查的定义


  过度检查是指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开展的一些检查项目临床意义不大,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者负担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违背了医疗伦理和诊疗规范,损害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二)界定标准


  医务人员的注意义务:医务人员具有合理诊疗的注意义务,其应当按照诊疗规范来确定检查与否以及检查项目。这是判断是适度检查还是过度检查的客观标准。


  专业鉴定: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不确定性和诊疗措施的多样性导致在实践中对适度检查和过度检查难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因此,对其进行认定需要通过专业鉴定来确认。


  显著超量:医疗机构只有在明显违反了法定的义务,背离了适度检查的要求而造成检查显著超量时,才可能被认定为过度检查。


  二、过度检查的典型特征


  (一)无指征检查


  在缺乏医学检查指征或诊疗规范未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实施不必要的检查项目。这种行为往往源于医务人员对诊疗规范的忽视或对患者病情的误判。


  (二)同项目重复与跨院重复


  无诊疗规范要求,仅凭时间间隔对同一项目或类似项目多次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患者已在外院完成并纳入互认范围的检查结果,仍被无正当理由地重复检查。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替代性检查滥用与不规范监测


  对患者同时实施多个可互相取代的检查项目,且未经充分知情同意即选择高价或高风险项目;进行不符合诊疗规范的不必要监测。这些行为往往源于医务人员对检查项目的盲目追求或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忽视。


  (四)住院检查滥用


  将病情无需住院的患者收入住院进行不必要的检查。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可能导致患者因住院而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


  三、适度检查的要求


  与过度检查相对应的概念是适度检查。判断是否构成适度检查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符合患者实际需求:诊疗应考虑患者病情、承受能力等方面,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疗效最好:诊疗措施应追求最佳疗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经济耗费最小: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对患者的侵害最小:诊疗措施应无伤害或伤害最小,无痛苦或痛苦最小;能一般检查的尽量不要使用特殊检查或者手术探查。


  便捷:诊疗措施应尽可能便捷,方便患者就医。


  依约检查:如果双方有约定,那么适度检查就是依约检查。但约定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反公序良俗。


  四、过度检查的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


  医疗机构为了骗取医保基金而为实施的过度检查行为,违反了《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医保部门可以依据该条例对当事人和所在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罚。


  此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以依据《医师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对违反诊疗规范,为患者实施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造成不良后果的医生进行处罚。


  (二)民事责任


  过度检查行为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侵权行为,其侵权内容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二是造成了患者身体健康权的损害。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对患者承担赔偿责任。


  (三)刑事责任


  医疗机构以骗保为目的开展的过度检查,如果情节严重可构成犯罪。依据“两高”和司法部2024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医保骗保的行为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五、过度检查的具体行为表现


  以下32种具体行为可能涉嫌过度检查:


  同时开展“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


  大规模同时开具“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检测。


  无指征普查有核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将“癌胚抗原测定”“糖类抗原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血栓弹力图试验”列入患者入院常规检查大规模开展。


  无适应症患者过度收取尿沉渣定量、尿沉渣白细胞分类、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人工法)。


  为心血管内科等普遍无指征患者开具“粪寄生虫镜检”与粪便常规合并作为常规检查并收费。


  单次住院期间,丙型肝炎抗体测定数量超1次。


  β2-微球蛋白放在生化项目中打包收费。


  患者无甲状腺疾病相关病史、无相关指针行甲功5项检查。


  开展“生化检查”时,无指征组套开展“无机磷测定、镁测定”检查。


  肾功能检查,常规将血清胱抑素(Cystatinc)测定、肌酐测定无指征打包。


  心肌酶打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肌钙蛋白T测定、血清肌红蛋白测定。


  将血清亮氨酰氨基肽酶测定、血清α-L-岩藻糖苷酶测定作为肝功能的常规检验项目。


  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捆绑收取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无乙肝患者开展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抗原测定。


  患者住院期间,同一患者同一日内多次开展丙型肝炎抗体测定(定性测定)。


  叶酸测定单次住院超一次。


  住院期间同一患者多次开展“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为开展“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患者普遍开具“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对非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肿瘤指标、糖类抗原筛查。


  违规打包收取肿瘤相关抗原类检测费用,肿瘤相关抗原类的甲胎蛋白检测、癌胚抗原检测和糖类抗原检测不可打包同时进行。


  常规式收取乙肝两对半检查费用,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性测定)为阳性的可检验“乙肝两对半”,非乙肝患者入院检查“乙肝两对半”医保不予支付。


  无前列腺疾病指征前提下,普遍开展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检查。


  无甲状腺疾病相关指征,普遍开展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检查。


  一次住院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TPSA)(化学发光法)次数大于1次。


  单次住院中,非必要不得重复开展血型、血脂、乙肝、丙肝等抗体、肿瘤标志物、感染四项等检验项目。


  为开展凝血功能检查的患者普遍开具“血浆D-二聚体测定”。


  为开展肾功能检查的患者普遍开具“血清胱抑素测定”。


  开展血脂检查的患者普遍开具“血清载脂蛋白AI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对无糖尿病史的患者,入院常规普查“葡萄糖测定”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Rh血型鉴定、Rh血型其他抗原鉴定;对除有多次输血史以外的病人,普遍存在检查“AB0血型鉴定”的同时,收取“Rh血型鉴定”“Rh血型其他抗原鉴定”的费用。


  血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对无高血压、肾病史的患者,入院常规普查“血同型半胱氨酸测定”。


  非胰腺病患者开展淀粉酶测定普查。


  六、医院管理者的借鉴与启示


  医院管理者在应对过度检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可以借鉴以下启示与策略,以实现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院管理:


  01、优化诊疗流程与决策支持


  临床路径管理


  做法:针对常见病种制定标准化诊疗路径,明确检查、治疗、用药等关键环节。


  案例:某三甲医院推行“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将术前检查项目从15项精简至8项,平均住院日缩短1.2天。


  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提高诊疗效率,降低患者费用。


  AI辅助决策系统


  做法:引入AI算法,基于患者症状、病史等数据,推荐最合理的检查项目。


  案例:某医院使用AI系统后,CT检查阳性率从68%提升至82%,减少无效检查约20%。


  效果:提升检查精准度,避免过度依赖经验判断。


  02、强化患者参与与透明化服务


  检查知情同意书升级


  做法:设计可视化知情同意书,用图表对比不同检查方案的优劣、费用及风险。


  案例:某医院试点后,患者主动放弃非必要检查的比例从15%增至35%。


  效果:增强患者自主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


  检查结果共享平台


  做法:建立区域性检查数据共享平台,患者过往检查结果可被授权医院直接调用。


  案例:长三角地区试点后,重复检查率下降40%,跨院转诊效率提升50%。


  效果:避免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03、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价值医疗”考核体系


  做法:将“单位检查费用下的治愈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医生绩效。


  案例:某医院实施后,人均检查费用下降18%,患者复诊率提升25%。


  效果:引导医生从“数量”转向“质量”,平衡医疗质量与成本控制。


  跨学科协作奖励


  做法:设立团队奖励基金,鼓励多学科会诊(MDT)减少单一科室过度检查。


  案例:某肿瘤医院推行MDT后,患者平均检查次数从6次降至4次。


  效果:通过团队协作优化诊疗方案,减少重复检查。


  04、技术赋能与资源配置


  智能设备分级使用


  做法:根据患者风险等级动态分配检查资源,如低风险患者优先使用快速检测设备。


  案例:某急诊科采用分级策略后,危重患者等待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


  效果:提升设备利用率,保障急危重症救治效率。


  远程医疗与分级诊疗


  做法:通过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技术,将部分检查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


  案例:某省远程医疗平台覆盖后,县域医院CT检查量增长60%,转诊率下降30%。


  效果:缓解三甲医院检查压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05、文化与价值观建设


  “以患者为中心”价值观


  做法:将“避免过度检查”纳入医院核心价值观,通过培训、案例分享强化全员认知。


  案例:某医院开展“同理心工作坊”后,患者投诉率下降40%。


  效果:从文化层面减少过度检查的动机。


  领导力示范与责任传导


  做法:医院管理层带头签署“合理检查承诺书”,并纳入个人述职。


  案例:某医院推行后,中层干部主动优化检查流程12项。


  效果:通过自上而下的示范效应,推动全员行动。


  06、持续监测与改进


  检查合理性动态评估


  做法:定期分析检查阳性率、费用构成等数据,识别潜在过度检查风险点。


  案例:某医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科室“MRI过度使用”,调整指南后费用下降25%。


  效果: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治理。


  患者反馈闭环管理


  做法:建立“检查后满意度调查-问题整改-效果追踪”的闭环机制。


  案例:某医院实施后,患者对检查必要性的认可度从65%提升至88%。


  效果:以患者视角推动服务优化。


  07、总结:从“管控”到“赋能”


  医院管理者需认识到,治理过度检查不仅是“减少检查”,更是通过流程优化、技术赋能、文化引导实现医疗服务的整体升级。关键在于:


  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成为医疗决策的参与者;


  以数据为驱动:用客观数据替代主观判断;


  以团队为基石:通过协作提升诊疗效率。


  通过这些策略,医院不仅能降低过度检查风险,更能提升患者信任度与社会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戴维


  来源:院长微课堂


本文由(祁冉)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PdWZwzkQdwCqNNkbEwj3oA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1688阅读

90% 的民营医院管理者都在纠结这 30 个问题!你踩中几个?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4-18 10:28:53 文章来源:原创

2049阅读

口腔门诊怎样摆脱“救火式管理”?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16 14:16:42 文章来源:转载

2121阅读

口腔门诊运营和管理失衡的2种表现

作者:张民 时间:2025-04-16 11:53:30 文章来源:转载

2014阅读

降本增效的核心是利润,别再纯纯降本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15 11:33:36 文章来源:转载

2253阅读

医保飞检来了,医院为何“逢检必罚”而且“屡查屡犯”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14 17:32:38 文章来源:原创

2205阅读

“类慢病”当道,再谈传统医疗模式的坍塌!

作者:王杨 时间:2025-04-14 11:15:32 文章来源:转载

简介
1958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民营医院工作多年,能准确定位分析市场及内部消化,擅长内外经营,致力于医院经营管理科学化。
职业亮点
10多年医院经营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