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中,主要为脑卒中、颅脑外伤、脊髓损伤以及骨关节等疾病。由于这些疾病的病程需要急性治疗后的康复性治疗,治疗周期较长,在DRG付费条件下,往往会让医疗机构结算亏损严重。
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和出院日期来计算住院的天数,并按照每天的标准收取费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床日付费。这种支付方式适用于那些需要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
分析:康复医疗的“按床日付费”的日期长度,内涵很深刻。现实做法,就是围绕康复医疗的主体、客体来规划待遇(暂不考虑筹资细分来源)的分布,也就是支付内容、内涵的经营管理方式方法。比如:限定“按床日付费”的日期长度,简单粗暴;或者将“按床日付费”的全周期按天数递增,有待遇标准的浮动。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但治标线索也来自于本质体现。康复医疗消耗资源、体现技术劳动价值的本质,从时间维度看,一定是有集中关键、有离散分布的。“按床日付费”本身被掰碎了,只能是一种模拟,必然与事实必要存在一定矛盾。“按床日付费”需要经营管理上的活跃,因为也有很多门道和猫腻可以发挥。
实行按床日付费需要明确按床日付费的起点和终点标准,以及与其他支付方式的衔接和住院时长的合理范围。付费起点可由临床医生确定,终点则由康复医学专家通过功能评价判断,对于实际发生医疗费用明显偏离按床日付费标准的情况,应制定适当的退出机制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分析:“按床日付费”按不同情况、要素、指标的组合,具体有很多实际运行上的具体规定、现实差异。虽然不同于DRG支付,也不同于按项目付费,但“按床日付费”有必要追求:在合理性的保障前提下,宜快不宜慢、宜短不宜长。毕竟只要没离开住院,体感还是鬼门关走一遭。
目前全国按床日付费的方式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为按平均床日限额支付(以医院某床日群体的实际日均费用结合平均床日限额确定群体统一日均拨付标准,再进行折算点数);另外一类为简单按日结算支付(每个床日群体拥有固定的日均拨付标准,与实际发生费用无关,进行点数折算)。
分析:“按床日付费”实际运行,怎么判断具体医院、科室的效率、品质?唯有相对,没有绝对。总体来说,竞争很多。要看费用数据水平,更要看具体做事内涵。这两个大类,就是两类经营模式,可以向市场扩大宣教,力争对自身经营运营有利。
根据浙江省湖州市2022年的医保政策,符合床日政策的疾病范围:在一个医保结算年度内,参保人员单次住院超过60天(不含)、出院主要诊断符合纳入床日DRG病组管理标准的病例。首批实施的主要包括精神类、慢性病及康复类住院疾病。
分析:不同类的康复医疗,就像仿制药。但医疗服务有品牌创造。康复医疗与“按床日付费”相衔接是医保控费需要的,但天然不是患者需要的。又需要患者认可认同,很多经营运营实质需要具体看,及时作出改变。
感谢火树科技平台对本文的启发。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