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好,我是焜哥。
一位希望医美一直美,营医销美的医美人。
最近焜哥和一位头部机构老总闲聊,期间聊到一个共识。
就是机构,特别是直客需要明确可控营销决策,而不能看到什么火就来什么。
营销决策,一定要有颗克制的心脏。
克制自己吃在口里,看在碗中,还惦记锅内的冲动。
医美营销其实很新潮,但凡一有新平台基本都最早尝试。
自百度的互联网浪潮开始,医美基本逢网必入。
但微信兴起之后,抖音日盛之时。
医美仿佛失去了具体标准操作。
于是各种操作流派层出不穷。
这其中诞生不少神话,也产生不少迷思。
有很多明明已成功的案例,偏偏在不少医美机构都翻车。
这仅仅是因为淮南之橘,淮北为枳吗?
可能很多医美机构都要统一一个认知,才会知道缘由。
那就是很多医美人可能都不知道,或者知道却不说。
有的推广适合机构,有的推广适合个人。
这是个常识,一个被丢在爪哇国的常识。
比如说个人就肯定不会去竞价、信息流、平台。
即使允许,也没办法去运营。
医美人都明白,平台必须以机构主体去推广。
而抖音、微博、知乎包括微信公号,这些都不适合机构去推广。
因为这些社交媒体都是人设打造,人设要有人才行,而非机构。
众观这些社交媒体,大V头部基本都是以人为载体。
即使是少数几个公司组织,也必须得拟人才可。
这就要求医美机构如果想做社交媒体,必须落脚到人身上。
也就是这点,让很多医美人不太明白。
因为确实有些机构通过社交媒体能够捞取流量。
为什么这些机构可以成功?
深究会发现她们也是通过人去做。
仔细追查这种成功如果得到保证,那需要做的人是机构合伙人。
且还是有绝对权的合伙人,不然就很容易单飞。
即使是这样,这种成功都充满爆发、偶然、不确定性。
有的突然起号,又骤然落地。
更有甚者会被直接封号。
所以这种大起大落很容易在渠道机构获得共鸣。
因为这种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属性很容易和渠道机构共赢。
也只有渠道的高额分润,才能栓住她们。
而一些直客机构,特别是纯直客机构,都对不确定有着天然戒心。
所以都会保持相当克制。
但是大多数中小机构可能是直客渠道都有。
在没有厘清这个概念时,就特别想做社交媒体。
觉得可以白嫖流量。
更有甚者直接要求员工自己开设账号。
且不说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上镜,也不说有没必要的技能。
单说其中有人万一真的冲突重围。
有几家舍得以渠道合伙人的身份待之?
又有几家舍得以渠道分成的比例予之?
最终到头听了一个故事,发生一个事故。
依旧东不成西不就的淮北为枳。
难道橘子就不能在淮北生长吗?
事无绝对。
淮北肯定会有少部分橘子不会变成枳。
但只是个体区别。
就像肯定会有机构采用营销个人方法取得收获。
只是这些橘子的成功,这部分机构的收获,
小机构可,大机构难。
个体机构可,连锁机构难。
短时运作可,长期经营难。
这不仅因为营销个人的收益,不够支撑大机构、连锁机构长期经营的成本。
还因为机构越大,连锁越多,经营越长,就越需要持续稳定可控的收入。
这需要保守。
而小的个体机构,需要短时的爆发急救,无所谓是否短视。
这需要激进。
这也是为什么医美营销,个体要向左,机构要向右。
左,代表冒险,代表激进。
右,代表保守,代表稳健。
无论左右,背后的根源其实是常识问题。
运作机构的逻辑和运作个人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运作机构需要保守稳健的增长。
运作个人需要冒险激进的爆发。
运营机构的目的和运营个人的目的完全不一样。
运营机构追求的是利益最固化。
运营个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这其实也不是常识问题。
这是选择问题。
机构?
个人?
你怎么选择?
稳定增长?
偶然爆发?
你又怎么选择?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7-21 13:45:5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7-18 13:39:1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芸朽 时间:2025-07-17 15:01:20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7-15 15:36:5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7-10 14:07:4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7-10 13:43:03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