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医院服务

好的医患沟通不该有过多的“技巧”

20年12月20日 阅读:15410 来源: 曾思远转载

  大多数行业,沟通(communications)一直是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目前讲究团队的时代。医学作为相对专业,又是和特殊人群打交道的行业,沟通尤其重要且特殊。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种是药物,一种是语言。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福冈宣言》更是说:所有医学生必须学会交流的技能,否则,应该看成和缺乏技术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


  就当下我们国家的实际状况而言,医护缺口巨大,医患沟通问题更突出。还有一点,大家也可能认可,我们的普通民众,更多地关注智商,对情商时有提及,而“健商”很是缺乏,稍微的一点所谓“医学知识”也多来源不正,甚至完全错误,所以,他们更容易被善于花言巧语的“大师”所骗,更容易被煽动,也更容易愤世。


  凡此种种,作为正规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关于沟通不够的投诉很多,一些相应的沟通规章和培训也应运而出,但效果并不理想,除去“僧多粥少”等客观原因外,还有什么呢?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运用知识的思维。现在知识获得越来越容易,手指一动,你想了解的不想了解的都涌到了你的眼前,运用知识的思维就尤其重要。由此,对于医患沟通,我们也应该想想,沟通效果不好的深层次原因在哪儿,仅仅是看一些或听一些所谓的沟通技巧,甚至是背诵一些公式化的语言,这种方式对医患沟通并不有效,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更应该关注什么是沟通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究竟如何实现有效沟通,这个不能教,也教不了,应该让医生这个还不算愚笨的群体去自己体会。


  沟通能力高低不否认天赋因素。台湾有位医学教授给报考医学专业的高中学生讲座时提醒到:有效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医生很重要的素质,否则,报考医学院,将来你会感觉很吃力而不幸福。梅奥诊所,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医院,曾经调查30名公认的优秀本院医生,在很多应具备的素质选项中,这些优秀医生最多地选择了交流。


  因为从事重症,我对重症病人的医患沟通就有所感,这儿没什么技巧,只是些暂称为“原则”的东西吧。


  一、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干预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尽管医学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仔细的观察并辅助相应的监测手段是能够早期发现危险,并能尽量减轻对机体的损伤程度。


  大家想想,很多病人不满意,往往是你认为的没问题,而出现了问题,你认为的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们能通过细致的工作,及早发现并干预了疾病的进展,相信绝大多数病人及家属能够体谅,甚至对你的及早判断表示赞赏,也就有效避免了很多纠纷。


  我们说:诊病要逐末,治病要求本。就像一名高明的园艺师,一片叶子不正常的飘落,就会引起关注,不能等着树干都干枯了,你才知道。当然这需要责任心和医学能力的持久训练。


  二、我们不要骄傲,要谦虚,我们还有很多未知。


  现代医学进步了,但再仔细想想,这种进步有多少是医生的贡献呢?我们有了更好的药物、更快捷清晰的设备……医生知道你这儿长了息肉,那儿有了结节,更多的是因为杰出的科学家、药学家和高明的工程师们,并不是医生突然长了本事,相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思维反而退步了。你再见到医生对着结节纠结时,就可以理解地点点头了。


  Paul Marik教授是重症医学的知名教授,他有一本书,《Handbook of Evidence-based Critical Care》,在书的附录中提到,有些常识性的东西不用循证医学证明,比如:不要侥幸——万一没事呢?一直要问自己,我在干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针对病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等等。


  我们重症医学也有两句话,尽管有点偏颇:


  1、任何治疗措施都会出现因为这项治疗措施而带来的新问题;


  2、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有病情的变化被突然发现。


  就像一本书的名字: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三、医患沟通的核心是病人。


  这一点多被误解,尤其是对急危重症病人,尽管当事人已经没有了有意义的沟通能力,我们是和家属沟通,但是,我们的出发点一定是病人的康复或生存质量,家属的意见和实际状况是重要参考,但不是医学决策的核心,尤其是对家属内部分歧较大,牵涉到第三方,甚至多方的复杂情形时,只有以病人利益为核心,以病人为导向的交流,才不会犯原则的错误。


  四、诚恳的态度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缺少诚恳,我们才如此迫切地需要诚恳,尤其是当自己的亲人危重时,谁不想有一个真心与其交流的医生,这个时候,无关年资,无关性别,无关职务。你站到对方角度谈问题,更大可能得到的是配合及支持。


  我们科几位医生,平时偏于木讷,但他们谈过病情的家属,往往都对其有依赖性,我知道,他们的谈话很诚恳。


  五、个体化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每个人的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家庭关系等等,差别巨大,对疾病本身的认识、对花费的考量、对治疗措施的配合程度也都不一样,而你,仍然一成不变的谈话方式,满嘴医学词语,说了一通,家属一脸茫然,怎么可能达到有效沟通。


  记得有个教授讲到这个话题,说:你不要抱怨某某家属迂腐,你把一个傻瓜讲明白你才是高手。尽管有点过,理是这个理。比如,家属就是对医学一窍不通,你就不要再端着高深的姿态,如果家属对医学本身有需求,又不甚明白,不防谈点学术,拿出相关的检查报告,简单讲讲。


  六、重症病人的沟通更需要庄重一点的场所。


  庄重一点的场所代表了你的态度,尤其是第一次。


  这时候更需要谈病情的总体状况,谈发展方向,谈能力所及和能力所限,哪些问题目前医疗措施能帮助,哪些又无能为力,不要局限于一数值一指标的变化,否则,就会陷入无休无止的询问和纠缠,而效果极差,因为这是重症,指标的不稳定就是其特点。


  七、重症病人的沟通更要及时。


  一定要避免掩耳盗铃,避免鸵鸟心态,并及时做好记录。


  八、亮明态度,不卑不亢。


  全力以赴并重点关注是你的态度;相信自己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才能使病人获得更多的慰藉。


  九、及时请教,病得其所。


  请示上级医生是你的职责,上级医师及时提供指导也是其职责;把重症病人及时转到能提供更多帮助的病房,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我曾经写过一件事,那是因为爆发性心肌炎用ECMO救治的一个青少年,家里的独苗。查完房,我把孩子的父母叫到办公室,两人眼神空洞,一脸的麻木,泪痕未干。


  我平和地给他们说了三点:


  1、最近我们抢救了两例这样的病人,比你这个还严重,都恢复的很好;


  2、这个孩子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全科上下,都会尽最大努力;


  3、你们有什么想法,直接和我们说,咱们共同努力。


  听完这些,孩子父母眼里有了光亮,只是频频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孩子后来恢复的很好,没有一点后遗症。当时我和他们谈话时知道,我们的医生肯定多次地给他们谈了病情,这种病死亡率实在太高,只能一遍遍交代吧,我不想再给他们强调病情的严重性,我们想要家属的信心和支持。


  医学沟通是严肃认真的事,是专业的事,不该有过多的所谓技巧,引向庸俗化,更不是迎合,否则,做成了买卖,失去了信任和尊严,使真正有利于病人的沟通更困难。


  至于如何提高沟通能力,责任心、同情心之类自不必说,多读点书肯定是好的,书虽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更多的感受,更多的自信。也应了西医经典《西氏内科学》上对医学的定义: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的职业。


  作为医护人员,有很多无奈,但不能一说起沟通的重要性就瞪眼,其实,任何国家都很重视沟通,不可能指望政策解决一切问题。当然,医患沟通的问题很复杂,这里谈的只是一个侧面,一部分人群。


  作者:聊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田锁臣


本文由(曾思远)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ZyX707nDQmlB9g9Pp1vnJQ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9048阅读

药房“零等候”的实战路径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7-10 13:51:45 文章来源:首发

12987阅读

体检中心“30分钟极速通关”设计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7-09 16:47:05 文章来源:首发

7508阅读

发热门诊“潮汐分流”五阶战法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7-08 13:51:32 文章来源:首发

8979阅读

产后康复中心“零差评”服务手册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7-04 11:57:19 文章来源:首发

14249阅读

从“愤怒通道”到“服务引擎”--门诊投诉率下降60%的实战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7-02 13:39:53 文章来源:首发

32429阅读

服务型管理——民营医院提升患者体验的核心路径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6-30 13:50:11 文章来源:原创

简介
1967年9月生,医学博士。从事医生行业十余年,现任某民营医院儿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