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工作或旅游,很多医院也开始接诊外国患者。但是因为文化、语言,医疗系统等差异问题,外国朋友在就医过程中更容易“焦虑”,提出更多的“质疑”。
在燕园直播课中,尹梅教授举过一个案例,一位马来西亚夫妇带着自己的女儿在中国就医,孩子还是婴儿,反复高热数日。中国医生每次查房后都会向患儿父母告知病情:“从血培养结果看,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感染了表葡球菌,虽然已经用上万古霉素,但由于表葡球菌在体内极其耐药,所以疗效不一定好;二是表葡球菌是人表皮的正常菌群,检查结果极有可能是假阳性……”这对马来西亚夫妇对此非常焦虑,也开始了对医生的轮番“询问”,病房气氛也变得紧张。
在这个事件中,除了为人父母对孩子病情的担心外,还与文化差异有直接关系。在马来西亚,医生通常以鼓励的态度和患者进行交流;而在中国医院,每次医生都会直白的将诊断结论告知。对于这一对外籍父母而言,听到女儿的坏消息,让他们感到紧张和痛苦。
那么,面对外国患者,哪些方面的差异医生需要注意呢?
首先,大多数外国患者非常注重自身的权利,对知情同意尤为关注。举个例子,在对待肿瘤上,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国外患者要求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治疗的进展,各项检查及处置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等。当然这个过程中,患者是非常注重医生的沟通方式。而在中国,处理这种情况,医生都是选择回避直接告知患者,与其家属交流,甚至还对患者“善意的欺骗”。
其次,很多国家,尤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患者对隐私的关注度要高于国内患者。比如很多外国女性因腹痛前来就诊,大夫在诊断中为了排除宫外孕等疾病,会直接询问患者是否已婚,是否生育过孩子等等,这些问题非常敏感,涉及个人隐私。如果医生没有进行充分的解释,或者沟通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很容引起外国患者的警戒,甚至是抵触。还有,由于外国患者人数较少,许多医生和护士见到会去主动拍照,甚至会询问其病情,这对于外国患者来讲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和肖像权,稍不注意就会引来医疗纠纷。医院的在男医生为女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如果没有女性医生或者是护士陪同,医生的行为也会遭到质疑。
第三,沟通方式差异很大。另外,在与外国患者沟通的时候,更要注重情感上的引导和帮助。欧美国家的患者对于医生的关怀和安慰非常看重,所以在语言上告知,疾病诊断乃至与家属沟通都需要转变。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语言方面有交流障碍,仍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帮助,促进医患双方的交流,避免因为沟通产生误解,乃至引起纠纷。
最后,和大家分享日本地方政府的做法,针对每一个外国人建立“急救卡”。“急救卡”可以用中文、英语、日语等语种书写各种问题,比如“疼痛”、“感到头晕”、“麻痹”等。卡上还要包括向患者询问的“是否正在服药”、“有否过往病史”、“常去的医院”等相关问题。使用这张卡片,不仅可以帮助语言不通的外国人,同时也可以帮助聋哑残障人士。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4-23 13:31:2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4-16 17:38:22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5-03-24 09:34:1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伟明 时间:2025-03-10 10:41:4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wzch509 时间:2025-03-10 09:55: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段涛 时间:2025-03-05 16:50:27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