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我受邀回国主刀。有天上午给一位患者完成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午接着出门诊。晚上9 点再探望这位患者,发现病人躺着纹丝不动,外边引流血高达1600 毫升,身边没有心电监护仪,也没有医护人员,唯有一位家属陪同。我问病人感觉怎样,家属回应称:“没事,他睡着了。”
此时如果我听信家属,不打扰“熟睡的患者”而转身离开,恐怕患者将永远不会再苏醒。
看到出血量超高,我下意识地轻推患者,毫无反应,而且感觉他的身体弹性已经减少。“坏了!”当时我想。于是赶紧压病人的眼眶,仍没有反应;再一摸颈动脉,同样没有搏动。这时所输液体已经不下滴,我马上跑出去叫值班护士。当时值班护士正在巡视病房,值班医生在急诊室处理病人。
“你赶快跑步把静脉切开包拿来!”我冲着护士大喊。接下来我根本顾不上消毒和常规,抓起刀片往病人的肘关节一刀割下去,差不多一寸半的刀口,把贵要静脉和头静脉都给切断,可是找不到静脉。为什么?因为不出血了。也就是说,此时病人的血液循环已完全停止,濒临死亡。
好在那时我的眼睛还没老花,很快找到静脉,立即插进管子,根本来不及结扎,只能用手捏着那条静脉和输液管,让护士用手挤压输液袋。但是女护士劲儿小,挤压输液速度很慢。这时我再次急中生智,让护士坐在血液袋上。血液速度马上明显加快,十分钟之内输入1500 毫升。病人很快苏醒,血压和心跳逐渐恢复,加上一系列其他措施,一条生命从悬崖被拉回。
看似寻常的急救事例,猛然触动笔者事关中国医疗症结的深入思考。案中患者时隔不久摆脱轮椅四处旅游的事实证明,那次手术本身非常成功。可我们不妨假设,当初的危急时刻,我没有出现在现场,病人因未获得科学护理而丧命,成功的手术还有何意义?站在病人的角度,此次治疗无异于彻底失败。
关键问题是,仅靠医生实难规避类似悲剧。
有些病人术后出血本属正常现象,但有必要实施密切监测,一旦出现问题能早期发现。遗憾的是,我国医院往往在此时没有安排专业人员及时观察患者。所谓专业人员,显然不是家属,他们不懂医学,不能给患者提供及时和专业的观察;同样不是医生,他们既做手术又出门诊,无法全程密切观察某一个患者。
最应该出现在患者身边人,只有熟谙护理的护士。
问题是,我国的医院普遍未做到这条起码的准则。更令人焦虑的在于,护理不周还只是我国现行医疗若干缺陷中的一种。沿着这项弊端继续顺藤摸瓜,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医疗蕴藏着诸多扭曲和短板。
最近数年,我国的医疗规模几乎与GDP 等速递增。这无疑是件好事。特别是2009 年国家承诺三年新增医疗投入8500 亿元,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就医之难。然而,引人注意的是,同期我国的医疗纠纷数量居然以高于GDP 的速度增加,远超医疗规模的扩张速度。
有鉴于此,我们很难将过去的医疗规模扩张称之为“科学发展”。此起彼伏的医疗纠纷,至少折射出一个问题——病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通常来讲,病人有哪些需求?又遭遇了怎样的梗阻?
快点治好病 VS 恢复速度较慢
事实上,无论任何职业者,包括医务工作人员在内,一旦身体有恙,最迫切的愿望无不是“快点治好病”。哪怕只是感冒,到了医院后,首要愿望仍是“马上康复”,赶快去除头疼、咳嗽等症状。
小病如此,大病亦然。
可是目前中国的医疗却难遂此愿。
千万别出事 VS 医疗并发症多
曾听不少患者讲,他们进医院看病前总是反复念叨“千万别出事”,此话即为病人的第二个就医需求。
随着通讯工具日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哪怕一个深居大山的农民,也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有关医疗悲剧的传闻。有的患者到医院看病,结果出于医方的“不小心”,不幸把命丢在医院。即便大家知道发生类似事情的概率极低,统计起来只有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但仍旧担心事故一旦落到自己身上,再低的统计概率此时已无济于事,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都是百分之百不可承受之痛。
实际上,患者的担心并非多余。现在少数患者在医院遭遇不幸,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的主因,通常不是原发疾病。倘若肝癌患者最终治疗无效死亡,只能归属不幸,可有些事故却源于医疗不当。
少花冤枉钱 VS 大量过度治疗
病人的第三个需求是期望“少花冤枉钱”。
拒花冤枉钱的背后传递一种间接信息,看病贵与不贵倒属其次,关键在于值与不值。现行中国的医疗服务,其中一项弊病正是大量过度治疗,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费用,致使患者和政府均感不值。
把我当人待 VS 服务态度糟糕
病人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病,还是一个人。
针对疾病,医务人员势必该给予治疗,但同时不能忽视患者的后一种属性。既然患者是人,便具备情感,渴望被尊重,渴望获得医护人员的帮助,渴望医院的环境能让自己远离恐惧。
可现在的医疗服务普遍是什么样呢?
病人到了医院,治疗外的需求几乎“全军覆没”。前不久某机构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我国超过40% 的医疗纠纷源于病人需要帮助时,而医护人员却表现得极为冷漠和怠慢,或者语言傲慢。病人感受不到医护人员的关心,自然谈不上“温馨的感觉”,更不会产生“被尊重”的体会。
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将注意力放在治疗患者的疾病,想法似乎并无不妥。问题只是他们把治疗疾病当成工作的全部内容,对患者疾病之外的需求置之不理,给患者潜移默化地造成许多额外的痛苦感受。如诊治时让患者有大量不必要的裸露,使其感到羞愧难当。
历史早已证明,当某个群体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招致或轻或重的后果。现在我国公众的四项基本医疗需求未被满足,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医疗纠纷加剧。不过在我看来,民众基本医疗需求未获满足,只是促使医疗纠纷加剧的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以疾病为中心的“病本位”医疗和以利益为中心的“利本位”医疗模式。
正因为我国医院普遍采用“病本位”和“利本位”的医疗模式,使得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长期被搁置。
而医护人员在现行体制下也有难以言说的痛。
能否找到某种途径,既让医护人员拥护,又能博得患者舒心,真正实现医患双赢?
答案非常肯定:有,人本位医疗。
来源:《唤醒医疗》张中南
作者:沈翰墨 时间:2025-01-07 17:46:4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王建中 时间:2024-12-26 11:07:2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常汮 时间:2024-12-21 10:15:38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倪清荷 时间:2024-12-19 17:47:54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倪清荷 时间:2024-12-17 17:43:00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沈翰墨 时间:2024-12-17 15:56:45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