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医生的尊严回归有错吗?没有人敢直接说有错!但是却有人绕过问题的实质奢谈道德。去谈谁养活谁。人们都知道,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民风。说的就是环境与条件。药厂有错吗?要错也不是药厂的错。“以药养医”是医生的错吗?如果说是,那就贻笑大方了!如果说对一个行业的内在规律不熟悉,也不愿意了解的话,单从外部的表象去评判,或者带着成见去评判,得出的只是谬论。如果这种谬论出自于一个权威的记者和媒体,贻害的不是被攻击的个人与行业,而是整个社会!就当前来讲,就是影响医改的深入进行。医改为何如此深沉,为何各自感受不一,原因是非常清楚!难道“以药养医”的罪就以“医德”两字可以蔽之?
我不愿意与“断章取义”的文章讨论,扯不清。下面的评论虽然有很强烈的行业气味,但是也可以借用一下:“XXX的立论是医生使得广大患者因病返贫,是医生使得药品虚高,是医生使得老百姓成了冤大头,一句话,国家的医疗制度的问题的根本都是医生的错误!这位评论员一定是哪个部的发言人了,一切的一切,不在政府,在于小小的医生!通篇文章主题是挑拨医生和人民的关系,为政府开脱责任,转嫁矛盾于医生。”如果说我为行业说话,我说之说对了一半。谁不为本部门利益说话呢?那又有谁如此揭露行业弊病呢?曾几何时我会庇护业内的不良现象?就最近的报章就可以见一斑,N多斑。也有网友提醒:“波子哥,你一定要小心哪,你到处为医生说话,到粤西打击非法行医,打击黑诊所,断了这些幕后人的财路,小心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报复,包括收买媒体。这些报道的出炉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我相信大多数有错误的医疗机构是拥护我的,大多数市民是认可我的!“踌躇满志,拍涛处,遥看浪飞......”终有一天我会填完这首词的。
为了以正视听,我原文全录2012年8月27日广州日报A17版的“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谈医改”这就是引起不明事理的人批判的事发处——
“当医生的劳动价值提高后,医疗费用是否就会下降呢?大检查、大处方是否就会减少呢?一定是会的,但是也不要抱太多希望!”前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出席由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举办的首届广州脑血管病论坛时指出,我国大病致贫、返贫情况非常严重,他呼吁政府提升医疗的公益性,建立大病救助机制。
文/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许咏怡
【谈现状】 大病致贫返贫情况很严重呼吁医生尊严回归有错吗?
会议透露,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据悉,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是150~200/10万人,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经痊愈者)是600万~700万人。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目前,全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要在100亿元以上,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支出接近200亿元。
“脑血管疾病是四大杀手之一,也是大病的一种。”廖新波也说,在我国,大病致贫、返贫的情况非常严重,“跟白血病、肿瘤一样,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生活、工作困难的情况比比皆是。”
【谈医改】 呼吁医生不要替药厂打工
廖新波将话锋转到医改的话题上。
“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改不断深入,我们在提高医生的劳动价值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他说,北京和深圳也正在医改,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医生的劳动价值和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两个问题进行。
“当医生的劳动价值提高后,医疗费用是否就会下降呢?大检查、大处方是否就会减少呢?”廖新波直言,“一定是会的,但是也不要抱太多希望!”
他认为,过度治疗仍然会存在。过度治疗的原因固然有很多,有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流通领域的原因,尤其是卫生材料,比如支架、导管价格本来就贵,就算不加收15%,也是贵。“可是,如果在本来就贵的基础上,再提高医生的劳动价值,今后的医改会让百姓满意吗?”
“医生的劳动价值问题,我们过去一直习惯于以药养医的旧体制,但是,以药养医给医生带来什么坏处,医生非常清楚。”他说,“医改就是要使医生的尊严得到体现,而不是替药厂和卫生材料打工。”
【谈解决】 大病需政府建立救助机制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技术、良心和责任好好为人民服务,而作为政府部门,更是要在提高医院的公益性方面做出努力。”廖新波坦言,“我们都知道,医院本身没有公益性可言,它只是提供服务的平台。医疗公益性的提升要政府来做。大病救助,需要政府建立救助机制,因为医生不可能不赚钱,亏本来做。”
他说,尊敬生命,作为医生理所当然;而作为病人和制定政策的人,要更加尊敬生命。“如果制定政策的人不尊敬生命,就会扭曲政策;如果病人不尊重生命,就会对医生和医学不尊重。”
他还笑言:“医改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我一个人在媒体上咋咋呼呼。”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在医改工作方面有所建树,“使我们能够安心踏实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窝囊委屈地生活着”。
原文记者是忠实我讲话的精神,报道文层次分明,脉络分明,因果分明。因为这是我即席“致辞”,不可能展开论述。新闻记者这种“画龙点睛”的手法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理解为新闻写作的特点。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12-23 17:12: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4-12-23 16:20:47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林逸轩 时间:2024-12-23 14:48:0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12-23 10:44:1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4-12-19 17:27:39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林逸轩 时间:2024-12-19 17:27:33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