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买卖小程序
概述:DRG/DIP支付方式倒逼医院从“量”转向“质”与“效”。本文以华*医院精细化运营实践为蓝本,分享科室病种结构优化的具体步骤:从病种钻取、临床路径标准化,到资源重新配置,并提供可复用的工具表格,帮助医院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同时实现盈亏平衡。
“同样的病,别人赚钱我们亏”——这是很多科室主任在DRG/DIP后的共同困惑。其实,病种结构优化不是简单砍成本,而是通过临床路径标准化和资源精准投放,把“亏损病种”转为“优势病种”。
一、第一步:病种钻取——看清谁在赚钱、谁在亏钱
华*医院运营部会按月对每个科室做“病种效益矩阵分析”,把病种划分为四类:
明星病种(高收入、高盈余)→ 扩大规模;
金牛病种(高收入、低盈余)→ 控本增效;
问题病种(低收入、高盈余)→ 评估是否保留;
瘦狗病种(低收入、低盈余)→ 优化或淘汰。
实操工具:使用“病种效益分析表”(字段:病种名称、病例数、平均费用、DIP点数、成本收益率、盈亏金额)。
二、第二步:临床路径标准化——把变异系数压到最低
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在DIP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组一直亏损。运营团队通过临床路径标准化实现逆转:
路径统一:制定包含术前检查、手术方式、耗材选择、术后康复的标准化路径;
耗材管控:限定药物涂层支架使用比例,将均价从1.8万元降至1.2万元;
日间手术:把部分简单介入手术转为日间模式,床位周转率提升25%。
3个月后,该病组从亏损转为盈余,平均住院日下降1.2天。
三、第三步:资源配置优化——把资源投向“高产田”
华*医院在精细化运营中,会针对不同病种动态调整人力、设备、床位三大资源:
人力资源:根据病种手术量弹性排班,手术室护士实行“峰谷调配”;
设备资源:对高价值设备(如MRI)实行“跨科共享”,提升开机率;
床位资源:建立“床位统筹池”,打破科室壁垒,按病种优先级分配床位。
四、落地口诀
算清账:每月做病种效益分析,找到前3个亏损病种;
定路径:联合临床科室制定1?2个重点病种的标准化路径;
调资源:把闲置设备、床位向优势病种倾斜;
奖绩效:把病种成本控制纳入科室绩效考核。
病种结构优化是医院运营的“导航系统”。通过数据透视、路径标准化和资源灵活配置,医院能在DRG/DIP时代实现“患者满意、医院盈利、医生有干劲”的三赢局面。
本文使用AI工具辅助整理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9 11:58:0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1-18 17:10:0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8 10:37:3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1-17 15:54:2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1-17 14:04:0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1-17 09:57:51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