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后的第一个周日的午后,我又来到徐志摩纪念馆小坐。这里闹中取静,鲜有人至。着实是一个喝茶、看书、写东西的不二佳境。
今天写的文字的内容,是基于这几天听到、看到的愈来愈多关于社会办医的不好的声音,郁积于心,不吐不快。
回来路上,收到一个微信,是一位地方政府的领导朋友发过来一篇这两天在网络上热传的文章,《2025医疗大地震,1300万医者何去何从?》,我随手回复,“是的,社会办医出了系统性问题了”。
是的,社会办医面临系统性危机,文章的题目是这样了。
谁也不曾想到,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民营医院,如今也是病入膏肓,而且,几乎是全行业。
回顾亲历的社会办医20年,这是一曲悲歌。
悲歌的主旋律是,社会办医及全体从业者,曾经满怀理想,努力打拼20年,也确实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百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到头来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死绝才好。社会办医是多余的,该全部关停,这样的看法和观点,似乎已成为社会主流。舆论如此,百姓如此,ZF官员如此,公立医院更是如此。
然而,有些事,不能忘,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医患矛盾日益尖锐。医院与医生,因财政不足,医院发展、医务人员待遇,相较于国内外社会,都严重滞后,手术刀不如剃头刀就是那个时代的顺口溜;社会百姓,一方面是缺医少药,另一方面是看不起病。“求医”是那个年代看病的代名词,可想而知,看病有多难。上世纪90年代末,医患矛盾白热化,医患纠纷、医闹,成为那个年代社会稳定问题的一个毒瘤。作为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没有经历过医患纠纷的医生似乎不多,那时作为公立医院的院长,我便挨过耳光、被打飞过眼镜。
改革开放刚起步,各地各级政府有限的财政经费用于发展经济尚且捉襟见肘,医疗民生问题,政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医疗作为社会的第一民生事业,在矛盾如此突出甚至激烈的情况下,政府岂能坐视。
怎么办?发展社会办医,借助社会力量。于是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出炉。
2000年,卫医发〔2000〕233号《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首次提出营利性医院这个概念,这是国家层面正式支持社会办医的开始。
于是,一大波投资人,投身办医。我也成了第一波社会办医人。这一波办医者,基本上都是专业的、有情怀的办医者。
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一方面社会办医这条鲶鱼,极大的刺激了公立医院,让其服务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得到大力度补充,缺医少药得到全面改观。医患纠纷和医患矛盾得到根本性改善。社会百姓和政府都尝到甜头,于是,2010年代初,政府进一步给社会办医放水:控制公立医院扩张,把空间留给民营医院。很多地方从上到下下指标:某个阶段内,社会办医的总量必须达到多少。那时,每一个社会办医人,都成为社会和政府的座上宾,每一位社会办医投资人,都成为公立医院院长的羡慕对象,尽管他们也不屑与不甘。我便是亲历者和曾经的志得意满者。但是,这一波人里面,不乏很多投机者,他们是冲着钱去的。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讲的是一种世道轮回的社会现象,只是有时轮回的时间并没有三十或四十年。社会办医的运数便如此。
到2010年代末期,一方面,社会办医近二十年的发展,除了量的扩张和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确实是鲜有亮点,加之不少投资人鱼目混珠无良经营,总体来说社会办医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当然这里有很大一个原因是非主观的,即一方面,行业的优质资源始终被公立医院牢牢圈住,尤其核心人才,另一方面,医院非一般企业,短期内想办出品牌、收获效益,是不可能的。它一需要经营管理得当,二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此时的政府,已今非昔比,手里有钱了。于是,ZF开始大力度投资医疗这个第一民生项目,公立医院得到大规模扩张。尤其经历疫情之后,更是促成了医疗行业所谓“国进民退”的事实。短短几年时间,截止2024年末,我国千人床位数就达到了7.3张,而同期的美国,只有2.8张。即便如此,高歌猛进的公立医院扩张的脚步并没有停下。
但是,社会办医是历史的功臣,是中国医疗民生行业快速发展的最大推动者之一,是中国百姓生命健康利益受益的最大促进者之一。
谁也不能否认这一点。
没有社会办医的快速发展,尤其前十年在医保支付尚未覆盖的情况下,第一波富于情怀的行业投资人,奋不顾身,响应号召投资办医,就不可能根本性解决医疗行业的供需矛盾,和严峻的医患矛盾这一社会问题;
没有社会办医的鲶鱼效应,可能就无法改观中国几十年形成的艰难“求医”生态。没有社会办医的倒逼,公立医院的专家待遇和薪酬体系可能还是低而死板,效能低下。社会办医,让很多公立医院的院长,学会了经营,让他们明白了“经营大于管理”;
没有社会办医投资人拿生家性命投资办医,要么解决不了医患供需和医患纠纷的社会矛盾,要么要圈进政府大量财政经费和其他资源,进而肯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毕竟,2020年以前,占GDP比例不到7%的卫生总费用支出,远低于西方国家,甚至低于所有金砖国家,却让14亿国人获得了相对满意的医疗服务,这里社会资本功不可没;
此外,没有社会办医的蓬勃发展,也就没有500来万行业从业人员的稳定就业和那么多家庭的稳定生活;
甚至,没有社会办医的蓬勃发展,就没有高等医学教育事业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
等等,社会办医的贡献,我们可以列举很多。
这样算来,社会办医的运势也就20年。
20年,从天上到地下,从来没有一个行业会遭社会如此不齿和不屑。这不只是社会的“忘恩负义”,更可能是社会的自伤。没有了鲶鱼的一群沙丁鱼,可能又会懒于游动,最终又会回到缺乏生机的局面,受损的自然是挪威的渔民。
同样,呼吁社会,呼吁ZF,我们必须理性看待社会办医,多些友好,少些白眼;多些包容,少些刻薄。即便不念过往的好,也要想想将来的“用”。
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变得越来越常态化。社会和百姓就医和大健康的需求也一样,除了基本医疗,很多特别需求也变得愈来愈多。而这类需求,是公立医疗机构无法全面提供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社会办医来承接和提供;
如上所说,社会办医的存续,是公立医院的有力补充和强力鞭策。社会办医的良性存续,可以让公立医院的基本医疗做得更好,社会多层次医疗需求得到充分实现;
社会办医的存续,可以让数百万从业人员有饭碗,家庭有保障。如果社会办医雪崩式倒闭,数百万人失业,这对相关家庭、对社会、对政府,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医疗当然不可能全面市场化,这条路走不通。但也并非非白即黑,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办医做补充,这是基本基调。遗憾的是,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很快会实现“全公立,零民营”,实现全民免费医疗。殊不知,中国的医保,用20年时间,医保支付实现的比例才不到60%,免费医疗,绝对不是中国的选择。何况,绝对意义上的免费医疗在国际上都是难题,也几乎没有,因为免费医疗的系统性问题很难解决,这是一个国际难题。
相当时期内,中国的医疗支付体系应该是,医保为主,其他保险和支付为辅,适当个人支付的模式。
这种支付模式下面,差异化、规范化、高质量的社会办医,一定有继续存续的必要,社会办医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整体唱衰。
社会办医的系统性危机如果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任其恶化,恐非社会福音。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0-13 12:09:5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0-13 11:34:2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0-11 13:54:0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0-11 11:46:0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小灵 时间:2025-10-10 14:57:51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元辰 时间:2025-10-10 10:54:19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