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于华西副校长之死
连续4年排名全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第二位置的华西副校长,在正值壮年时于本院眼科接受手术之后变成了植物人,3年之后去世。华西学子在质疑其治疗过程的同时,对大跃进式制造SCI论文和争取基金而忽视临床进行了控诉。原文可自行去搜索。
其实,这篇文章,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相信不论是谁,看完这篇文章心里都会很沉重。因为它不是一个个案、一起意外,而是全国医疗现状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大多数医院里,很多医生要么病本位,要么利本位,只注意自己专科的那一小块领域,不重视多学科协作。
像前面文章提到的这个案例,很多人看了都深感心痛,可是又无能为力。在这种现状下,我们护士能够做些什么呢?可能大家一想到这个问题,就会觉得束手无策,望洋兴叹。确实,不要说我们护士,就是医生、院长、卫生部的领导,恐怕都难以凭一己之力去改变现在的局面。
在1983年,我还只是一名住院医师,我们国家的医疗体系就开始以发表文章来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作为医生,在晋升职称的道路上,手术量多寡、死亡率大小、诊断正确率与治愈率高低、病人的满意度升降、医患纠纷有无,并不重要。只有学术文章是决定你晋升的关键标准。
这么多年过去,这样的标准一直在我国医疗界实行,虽然增加了有关临床治疗病人的评价内容(如手术例数),但也是在非常次要的位置上。
不论你想从住院医生上升到主治医生,还是主治医生上升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都要看你的文章。到最后文章越搞越多,直到需要用SCI来比较。
从那时候起,我就深深的体会到,搞不好文章你的职称就上不去,有些病你就不能看,有些医嘱你就不能独立下达,有些手术你就不能做……而医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收入高低,都取决于职称。至于想在卫生领域走仕途,也得看文章。因为小到科里的副主任,大到卫生部的官员,都以职称为前提。可是一个“主任医师”的职称背后是什么?是文章、学术、基金,而不是他能看好多少病,病人满意度如何。
而让我们医生自下而上去改变这种制度,可行吗?既无权利,也无处发声,医生们也肯定改变不了这些事情。至于我们普通的护士,就更改变不了,只能是心情沉重、无能为力。
但是,虽然无力改变现状,作为护士,我们依然可以做些什么。
就以前文所述,作者谈到了血钾3.0这个事情。当然,护士确实没有权利给病人开出检查,当医生对病人不关心、不去查的时候,我们护士该怎么做?
你完全可以观察,他的脉搏是不是越来越快,因为血钾下降的过程中心率应该逐渐加快。第二,他的食欲是否减弱,因为血钾降低会造成肠蠕动减慢,导致食欲下降。那你就观察他今天中午吃的跟昨天中午吃的是增加还是减少。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肠蠕动是否减慢,你把听诊器放到病人肚脐周围1.5公分周围听一听,听肠鸣音和次数是否减弱、变少,这不也是一个证据吗?
还有病人的力量变化,护士哪怕是在输液的时候跟病人握握手,掰掰手腕,都可以发现病人的肌力变化。
当你拿到脉搏、肠鸣、饭量加上病人力量这些证据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出分析、评估、推测。即使没有医生的化验单证实了血钾降低,你也可以根据他做的什么手术,提出几种推测。这些都是护士可以做的事情。
当你拿到证据,有了推测判断之后,就可以去问医生。不管医生是病本位或者利本位,他都是不希望病人出事的。而且如果他不去关注病人,没有证据,他也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但当你掌握了证据,你就有发言权。在医疗这个行业,谁是最高权威?是证据。哪怕你是一个小护士,只要有证据,哪怕对方是科学院院士,也必须改变他在没有掌握证据时做出的错误结论和判断,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好医生。
所以,只要你拿出这些证据并提出你的判断,我们绝大多数医生会听的,而且他会及时开出进一步的检查。不会等到病人都快死了,心律紊乱了,才想起来关注病人。为时晚矣。
文章里还谈到了深静脉血栓。作为护士,你首先得知道什么样的病人得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比较大。我如果一天到晚在外面锻炼身体,我会得深静脉血栓吗?不会的。但是我要坐上24小时的飞机一动不动,就有可能了。那么同样,卧床的病人一直躺着不动,就有可能出现深静脉血栓。血液粘滞度高,或者纤维蛋白原浓度很高的病人,一卧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就更高了。
那么作为我们护士应该怎么预防呢?你无法改变他血液成分,但是你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就是加快血流速度。比如主动的踝关节背伸,也就是踝泵训练。如果腿可以活动,做膝关节伸屈。这样一来,踝泵训练让腓肠肌收缩、膝关节伸屈让股四头肌收缩,这些肌肉收缩都会使深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深静脉血栓。
其实,这并不耽误护士做其他操作的时间,比如你在换液体、发药的时候,同时让病人做几下锻炼,就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另外,不仅要教会他,同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做一旦出现深静脉血栓,再形成肺栓塞,是有生命危险的。告诉他一个小时最少20下。当然,病人如果是踝关节骨折,你就不能让他做,这也要由护士来评估。
深静脉血栓其实并不可怕,但是你并不知道会发生在哪个病人身上。你不能因为以前的卧床病人都没事,就不去关注其他的病人。当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发现,发现的早,病人可能不会留任何问题;发现晚了,可能半条命就没了。
如何发现深静脉血栓呢?护士可以拿洗不掉的记号笔标记小腿,定期测量周径。如果周径增加,就可能是一个征兆。深静脉血栓很少两条腿同时出现,一般来说只有一侧,或者一侧先出现另一侧后出现。那么你就要注意两条腿的对比:肿胀是否加重,皮肤皱纹是否消失,皮肤颜色是否出现了紫色。
你如果一旦发现了早期症状,及时报告给医生,就不至于让病人形成肺栓塞出现死亡。虽然现在实验室、影像学检查非常准确,但缺点是及时性差。而临床的症状体征则非常及时,恰恰弥补了化验室、影像学的不足。我们随时都可以查,而且也可为医生开出检验提供依据,让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史、体征、主观感受和客观表现去判断应该作何检查,检查什么部位。
当病人一旦进入医院,我们的护士就应当起到侦察兵的作用,及时发现病人病情上的任何风吹草动。没有你们,医生自己没有办法保障病人安全。可以说,医生是主力作战部队,你们就是医生的侦察兵。在这方面,目前广东省是做的比较好的。
所以说,护士还是有很多事可以做。观察病人症状体征,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为医生下一部作何诊断治疗提供最基础的证据,没有证据的话,医生也很难准确诊断。
我们的很多医生整天在琢磨SCI文章,崇尚病本位或者利本位。他们越是这样,护士的担子就越重。你们更有充分的提升空间,去学习,去发现。当你们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医生或许会认为你是在越俎代庖,干医生的活。没关系,继续去做,发现问题,评估、判断,然后把你发现的问题和评估判断一起告诉医生,他就会尊重你。就这么简单。
护士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保障医疗安全,加快病人恢复速度,从而改善病人感受。就像在山东淄博,多学科协作协作下淄博莲池骨科医院的病人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2个小时就能下地,而护士就是多学科协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护士的评估,病人几天都下不了地。
是的,我们改不了医疗体制,变不了以学术为导向医疗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守护病人的安全。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12 14:29:29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11 13:20:18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10 14:10:03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09 11:29:55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漆杰 时间:2025-09-08 10:35:16 文章来源:首发
作者:祁冉 时间:2025-09-05 13:44:02 文章来源: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