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日益专业化与市场化的今天,品牌已成为医院综合实力和社会认同的重要体现。品牌不仅仅是名称或标识,更是一种医疗价值观、服务理念与文化形象的凝练表达。一个有影响力的医院品牌,不仅能赢得患者信任,还能显著提升医疗服务的传播力、粘附力和社会影响力。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医院对“品牌”缺乏系统性认知,常将其等同于“广告宣传”或“营销包装”,忽视了品牌在提升医院治理能力、优化医患关系和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战略意义。如今,随着医疗服务理念逐步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品牌建设已成为现代医院治理转型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全球领先的癌症专科机构——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为案例,深入分析其品牌战略、执行路径与文化根基,并探讨对我国综合性大医院及专业化特色医院品牌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MD安德森:将品牌与使命融合的典范
1、品牌即使命:用信仰驱动传播
MD安德森的品牌口号“Making Cancer History?”(让癌症成为历史),不仅是对愿景的表述,更是全体医护人员的精神信仰与行动指南。这种品牌构建方式,使品牌成为医院使命的高度浓缩,赋予组织内外部强烈的精神共鸣。
在这种理念驱动下,品牌不仅是外部传播的工具,更是内部文化凝聚的载体。医生、护士、管理者乃至患者和家属,都被共同的奋斗目标所激励,形成强大的品牌认同与归属感,进而构筑起患者与医院之间稳固的信任桥梁。
2、视觉识别统一:专业、温暖与行动力
MD安德森构建了高度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VI),覆盖医院标志、标准字体、色彩体系、图形元素、员工制服与空间导视等多个维度。其标志中那一道红色“笔划”象征着“划去癌症”的坚强意志,与品牌口号形成高度一致的视觉记忆。
此外,医院还开发了大量品牌文创产品,如印有口号的T恤、帽子、杯子等,在医院礼品店、公益捐赠和志愿服务中发放。这不仅延伸了医院的文化触角,也推动了品牌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传播。
3、情感沟通:用患者体验推动品牌口碑
MD安德森深知,品牌的价值不仅来自自我宣介,更源于患者的真实体验。医院特别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情感连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有温度的传播”:
建立“患者故事”平台,以视频、文章等形式讲述抗癌经历,传递人文关怀;
提供心理支持与康复服务,如冥想、瑜伽、音乐疗法等,强化治疗之外的陪伴;
构建“康复者社群”与长期随访机制,让康复者成为品牌传播的积极参与者。
这一系列以“共情”为核心的品牌传播方式,远超传统广告,更具信任感与深度,是医疗服务人性化进程中的重要体现。
二、对中国医院品牌建设的三点启示
1、从“被动形象”到“主动品牌”:品牌是医院治理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不少医院的“品牌”是偶然形成的,可能依赖一位名医的个人影响力,或来源于患者口碑传播。但真正可持续的品牌必须嵌入医院的治理结构中,成为一种系统能力。MD安德森的案例表明,品牌不仅是传播,更是医院运营的“战略性资产”,需涵盖理念提炼、文化管理、制度设计与服务流程的系统构建。
2、从“技术崇拜”走向“价值导向”:技术是基础,信任是核心
我国医院多以“权威专家”“尖端设备”作为品牌核心,但技术本身难以构成持久优势。真正让患者产生信任的,是服务过程中是否体现出尊重、理解与陪伴。MD安德森之所以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其品牌背后传递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观,而非单一的技术优势。
3、从“医疗消费”迈向“公共服务”:品牌体现社会责任
MD安德森始终强调医院的“公共属性”,积极参与抗癌公益、患者教育与全球科研合作。这些行为虽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却极大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公信力与专业声誉。对中国医院而言,品牌建设不应局限于服务商业化,而应在公益、教育、学术等维度体现综合社会价值,实现“公立精神”与“市场语言”的统一表达。
三、中国医院品牌建设的演进历程与现实挑战
1、品牌意识的缺位与红十字标识的历史惯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更多被视为公共服务机构而非市场主体,缺乏品牌竞争意识。红十字成为医院普遍使用的标识,虽然具有公益象征意义,但无法体现医院自身文化、服务理念与专业特色,导致识别度低、记忆点缺失。
2、民营医院的先发尝试推动行业觉醒
相对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缺乏竞争力,于是部分民营医院意识到品牌对患者选择的影响,在医院形象设计、空间美学、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投入资源,尤其是连锁医疗集团,开始打造统一子品牌矩阵。尽管专业性尚需提升,但这一波尝试显著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品牌意识觉醒。
3、公立医院逐步跟进,但仍停留在“形象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启动了LOGO设计、官网优化、环境导视系统重构等项目,体现出对品牌形象的初步重视。然而,绝大多数仍停留在VI层面,缺乏从愿景使命、价值主张到服务体系的品牌全链条构建,导致品牌“有其表,无其实”。
4、信息透明时代:品牌构建成为刚需
在互联网平台与第三方评价机制广泛介入后,医院声誉已不再是“内部评价”,而是“社会共评”。医院品牌建设必须从“自我叙述”转变为“患者认同”,从“广告包装”走向“体验沉淀”。在这个时代,品牌不仅是传播语言,更是治理哲学和服务哲学的融合。
写在最后:品牌,是医院走向现代化治理的必由之路
品牌不是一个“形象工程”,而是医院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MD安德森所展现的那样,品牌是医院使命的延伸,是文化认同的载体,更是社会信任的通道。对中国医院而言,当前正是品牌从“认知建设”走向“系统治理”的关键窗口期。只有真正将品牌作为医院现代治理的核心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赢得患者、社会与时代的广泛认同。
来源:YS品牌俱乐部
作者:秦永方 时间:2025-04-25 13:56:4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25 09:50:5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史晓峰 时间:2025-04-23 15:33:03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22 16:50:34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蒋小富 时间:2025-04-21 17:07:3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许海龙 时间:2025-04-21 17:04:50 文章来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