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谈人本位医疗

16年03月21日 阅读:25291 来源: 张中南原创

  我的《唤醒医疗》和《唤醒护理》这两本书讲的内容主要是“人本位医疗”。我记得有个院长看完这本书后曾经跟我说过,“书里讲得这种体系好是好,但在中国现行环境下很难做到”。


  的确,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目前这种医疗状态,主要是由于国家医疗体制和机制存在很多缺陷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要进行医改。但如果我们等到医疗体制机制都完善之后,再琢磨如何把医院做好,一是时间太遥远,二是恐怕作为我们医务人员,哪怕是中国最大医院的院长,对于制度改革都是无能为力的,我们恐怕要等很长时间。


  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医院的问题要不要解决?尤其现在很多医院存在大量医疗纠纷,这些纠纷背后就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患者感受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如果我们一定要等到医疗体制改好之后再行动,那这些年我们怎么过?


  其实人本位医疗恰恰不是在谈如何改机制、改体制,当然,如果有好的医疗体制肯定更有利于人本位医疗在医院的实施,但就在现行医疗体制下,我们能不能通过实施人本位医疗,从而大大提高医院的医疗安全、加快病人的恢复速度和改善病人的感受?事实证明是能的。


  所以这两本书里谈到的“人本位医疗”,所要解决的恰恰是在现行机制体制下,如何让医院夹缝里面求生存,如何改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病人感受——这实际上是医疗永恒的主题。


  在写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我的一些理念和想法与公众分享一下。这个体系是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它证明了当你确确实实把它做出来的时候,它就能在医疗体制和机制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照样能把医院的现状做出改善。


  那么,什么是“人本位医疗”?人本位医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乍一听它好像和“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这些传统口号没什么区别。如果它只是一个口号的话,确实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具有实现这个口号的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一共具备三个特征:一,它是以不断改善病人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病人的感受为其标准,就像GCI也好,三甲医院评审也好,它也是一个标准体系,它的标准体系贯穿到医院所有的方面。大家可以看到,既关系到安全,又关系到治疗效果,还关系到病人感受。想要做到这些,一定会涉及到医院所有的部门,不仅仅是临床医生和护士。可是这样一个标准体系,怎么去实现它呢?这就是它的第二个特征。


  它与GCI、三甲评审的不同之处在哪呢,人本位医疗不仅提供了一个标准,同时还提供了一个管理体系。通过这个管理体系来实现这些标准。这个管理体系首先是系统化的,人本位医疗里边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尤其是在我们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如果仅仅想动一点,其他不跟着动的话,它将很难实现;第二,它是流程化的;第三,它是标准化的,但是光标准化还不行,因为标准化都是最低标准,我们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加上个性化,而且要以服务对象的感受作为主导。


  第三个特征,它最后产生的结果应该是医患双赢,不是单纯“医”赢,或者单纯“患”赢。要有数据来证明这个医患双赢,如果这个数据没有实现,不管你做没做,理论讲的多好,那都不能叫人本位医疗。


  这样一个“人本位医疗”体系,在我们做的过程当中,基本上不管哪个医院,只要按这个去做,就会使病人的安全提的更高一些、病人好的更快一些、病人感受更好一些,而且我们医护人员的感受也会更好一些。


  这两本书讲得就是人本位医疗的内涵是什么、标准是什么。那么,“人本位医疗”是在什么前提下提出来的?它是根据我们国家的医疗现状提出来的。大家可以在《唤醒医疗》这本书看到,人本位医疗是针对我们国家医疗体制中存在的利本位医疗、病本位医疗提出来的。


  其实“人本位医疗”也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的《全球医疗报告》上,大约用3页纸来讲“医疗应该也只能是人本位的”。当然了,他那个是用英文来写的,叫做“people oriented ”或者“patient oriented”。


  那么什么是“病本位医疗”?病本位医疗事实上由来已久了,恐怕从有医疗以来就有“病本位医疗”。它是以治病为主,例如:你骨折了,它就要想办法让你的骨折愈合。他往往看到只是局部,至于病人他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是否痛苦、骨折长好之后多长时间能出去跑步,这些就会被“病本位医疗”忽略了。从教科书上就能看出来,从骨折的诊断治疗洋洋洒洒几页十几页,可是谈到怎样减少病人的疼痛、怎么样加快病人的恢复,怎么样康复训练,就只有寥寥几句。


  这样一来,我们往往把注意力仅放到救死扶伤上,虽然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是它不全面。现在的人绝不仅仅是把他的病治好、把命救了,他就满意了。


  那么什么是“利本位医疗”?它以营利为目的,根本不尊重人的生命,只想着赚钱。为了赚钱,他可以给你用不需要的药,做不需要做的手术。


  这两种医疗的存在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就拿病本位医疗来说,他不重视病人的护理,也不注重病人的康复,它仅仅是注重“病”。这样一来,病人的恢复速度会出问题,病人整个就医时的感受都不好。利本位医疗就更糟了,病本位医疗虽然有缺陷,但还能给你治病,可是利本位医疗不管给你治病,甚至有时候会过度治疗。结果你花了钱,受了痛苦,还没有治好病。


  我们的医疗是药三分毒,手术就更不用说了,都是带有副作用的,如果病人为了治病承受这些副作用还是值得的,但如果你治不好他的病,还给他带来这些副作用,就完全背离了医疗的目的。


  我想谈到这儿,不论是去医院看过病的也好,我们当医生的也好,大家心里边全都知道。在这本书里,重点分析了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现在我们的医改做到今天,这些原因慢慢都出来了,这本书里就把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揭示了出来,包括社会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医生不好、医院不好造成的,可以说是由于这样一个环境和机制造成的,所以我们现在才要进行医改。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很多医疗行为都已经形成了习惯,即便机制体制改好了,纠正过来了,是不是我们自身就能改好呢?而相反,即便是机制体制没有改好,我们能不能做的更好一些?其实是能的。


  如果病本位医疗、利本位医疗我们不做了,我们做什么呢?那就是人本位医疗。


  人本位医疗的内容都包括什么?大家可以看这本书的目录,任何医疗都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服务。


  诊断是整个治疗的起始部分,如果诊断这一关错了,后面全错。在利本位医疗的环境下,已经使有些医生养成了一种习惯:不重证据,见风就是雨。病人来了一咳嗽,立刻抗生素就上,不管是病毒型的、细菌感染型的、还是过敏型的。 这是利本位的医疗。


  那病本位医疗呢,我就只管治你的感冒,至于你好的快慢、你的痛苦、你的恐惧我不管。


  但是人本位医疗就不能这样了,它的诊断需要有证据,在证据面前,任何人都要低头。此外光有证据还不够,对于证据也是有要求的。就像书里讲的,证据第一要全面、第二要真实、第三要及时、第四要量化、第五要动态,这五点在书里面都有很多案例来介绍。甚至有一些经验是以病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诊断之后下一步就是治疗。人本位医疗的治疗也主要是针对利本位医疗来讲的,因为利本位医疗会带给病人很多过度治疗,人本位医疗就要讲讲应该给病人怎样的治疗。


  这里面通过几个方面来谈治疗,首先,我们给病人制定的每一个治疗方案,都力求达到风险最小、效果最大。有的时候效果最大的风险也大,这时候就需要在疗效和风险上进行平衡。怎么平衡,书里面有介绍。


  第二,该做的检查和该做的治疗一定要做。现在利本位医疗导致我们有些该做的不去做了,不该做的一大堆。那些必要的检查不去做,结果导致诊断错误,最后必然也导致治疗错误。


  “该用的治疗”和“不该用的治疗”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分辨?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我们国家现在的指南。人本位医疗并没有针对具体的疾病创造任何新的指南,就用我们国家甚至国际上最新的指南。你给病人做这个手术,是否具备手术指征?禁忌症有没有?然后进一步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这就是我们的治疗——用证据说话。


  用最新的指南,就是我们医生的职责,不能总守着几十年前的方法来给病人看病。最新的成熟技术已经出来了我们却不去学,那就有问题了。


  第三,我们要使病人的痛苦最小化。比如外科手术、肿瘤科的化疗、还有一些药物治疗,都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尽管这个痛苦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要想尽办法使它最小化。


  疼痛,并不是单纯是给病人带来心理痛苦、治疗恐惧的问题,除此之外还会带来病人康复的延迟,使他恢复减慢。同时,由于他康复延迟,卧床时间增长,使他患卧床并发症的几率增大。像深静脉血栓、肺炎、骨质疏松、褥疮、肌肉萎缩、尿道感染等等。尤其像肺炎、深静脉血栓这些往往会形成致命性的并发症。这些都是因为疼痛造成的,因为疼,病人不敢动,但其实这些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模式镇痛来解决病人的疼痛。


  在治疗里面,还要个性化的对待每一个病人、分析每一个病人,在常规的基础上高度个性化。这就对医生提出了要求,你要对每一个病人都高度关注,这样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因为我们在治疗上要求由“好医生”来给病人看病。


  这里就提出来,什么样的医生是“好医生”,他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学历高、资历长就一定是好医生?当然,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好医生的基础条件,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该对病人高度关注。他关注度的高低就决定了这个医生好在哪里,我们常说要对病人“认真负责”,实际上这个认真负责的背后就是对病人的高度关注,这就是人本位医疗的核心。


  当然这还不是全部,一个好医生需要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你想让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还得善于跟病人沟通、要能理解病人、对病人态度要和蔼、还要懂点医学伦理学、要懂点法律,这样一来,对一个好医生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医疗的第三个方面,就是护理。在过去,大概从1970年以来,整个护理的体系、护理的理念都被彻底改变了,结果我们的护士就变成了打针输液的机器,床护比也是越来越低,导致护士专业化水平也越来越低。


  护士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不是打针输液,而是观察病情、分析评估病情,并及时报告、处置病情。而且护士应该主要负责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把这些观察到了及时报告给医生,医生根据护士观察到的病情,决定进一步做什么样的检查,比如化验或者影像学,当全部证据都拿到之后,进行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下达治疗医嘱。医嘱下达后,护士要进一步观察治疗效果、治疗的副作用,进一步评估、报告,这样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


  但现在我们的护士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人数少,还被大量不必要的打针输液占用了时间,导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评估病人。这就导致医疗安全上不去,有些病人都快断气了才发现,或者病人明明已经恢复到能下地、能吃饭了,但仍然躺在那里不动、不吃,延迟了他的恢复。


  那么护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人本位的整体护理。护士要利用一切机会,来观察、评估病人,哪怕只是打针发药的机会。我们现在很多医院这样做了,效果就很好。


  护士应当是医生的哨兵,做好了,就会奠定病人安全的基础,因为医生没有时间去观察病情。比如我一天做5台关节置换的话,基本一天到晚都在手术室。这时候如果我的病人病情变化了、产生副作用了,或者病情好转了、能下地了,能靠我来评估观察吗?不可能的,我只能靠护士。要是护士不去观察、不会观察的话,只会让病人能走了还在床上躺着,出了事也不知道,这样安全就有问题了。


  因此,人本位整体护理就提出了要求并给出了具体方法,让我们的护士怎么样能够改变原来的护理模式、护理理念,从单纯的“动手”变成还要“动脑”。从而为我们的医疗安全和病人的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康复。过去我们国家重视的是“三瘫”的康复,即“脑瘫、截瘫、偏瘫”,大部分是神经系统的康复。康复的手段也主要是针灸、理疗,而且主要是针对慢性期的康复,但针对医院里面急性期病人的康复,我们做的很少。


  最近几年,急性期康复有了很大进步,甚至连心脏病人在刚住院的时候就要进行康复训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也仅仅是刚开始,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有很多人都认为,康复是雕虫小技不足为奇,这就是典型的病本位医疗——不重视康复、不重视护理、不重视服务。


  实际上,如果康复做得好的话,一是可以加快病人的恢复,病人恢复的快自然满意度就会提高,他会说你医术好。我记得90年代我回国做手术示范,那时候做膝关节置换病人要卧床一个月才起来,而那时候美国平均下地时间是24小时。对病人来说,躺一个月起来和24小时起来,那是天壤之别。


  还有一个就是安全,你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就容易缺乏肌肉力量、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同时更重要的是容易出现卧床并发症。其实康复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主动康复,而不仅仅就是器械、针灸、按摩、理疗这种被动康复。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有什么要求,在这本书里也都写的很清楚了。


  第五点,服务。我们讲人本位医疗的服务跟现在医院的这种服务差别在哪呢,我们是通过专业水平来服务的。一个生了病的人,他跟正常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去满足他由于生了病而产生的特殊需求,而不是普通人的需求。像餐厅服务员,来了给你开门、搬凳子、陪个笑脸,医疗上的服务绝不仅仅是这个。


  在服务上,首先是要尊重病人,你不能让病人麻醉之后脱得光光的躺在手术台上。


  好了,时间到了,我刚刚把这五个部分谈完。实际上,人本位医疗是来自于医疗的特性,包括病人的感受性、治疗的双效型、疾病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大家知道了这个,就知道了人本位医疗的基础是什么,来源是什么。


  好,我今天先谈这些吧。欢迎大家一会儿提出问题,也静候接下来陈院长的分享。


  主持人:感谢张教授的精彩分享!相信大家对“人本位医疗”都已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我们接下来有请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陈院长。我知道济医附院从2007年开始就实施了人本位医疗,您能不能和我们讲一讲相关的经验和心得,人本位医疗究竟给医院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呢?


  陈院长:刚才张教授就人本位医疗的情况做了一些介绍。做这项工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刚才张教授谈到的病本位、利本位医疗的问题,病人不满意,纠纷数量比较多,甚至出现了手术做的很成功,但病人因为严重并发症死亡的情况。


  张教授:陈院长的手机有点问题,我先替他介绍一下。济宁医学院是一个有3000张床位的大型三甲医院,也是一家教学医院。我就拿他们医院的镇痛来讲,大家只要做过手术或者自己家人做过手术的,都深有体会。自从他们用了人本位医疗的标准来抓术后镇痛,临床医师、麻醉医师、护士、医务处、质控处、药剂,在院长的带领下六位一体联动。想把镇痛做好,仅靠某一个部门是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无痛医院”讲了这么多年,都实现不了。六个部门联动,加上院长,这就是系统化。


  第二个流程化,先制定目标: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在这个目标下制定各种规范:护理什么规范、临床医师什么规范、麻醉什么规范……制定规范之后进行全院培训。我记得他们那时候一次培训就八百多人,第二次培训又是七八百人,要求第一次因为值班没有听到的第二次全部要参加。培训到位之后,质控处就开始监督,根据监督结果进行考核和奖惩。


  这样实行之后,只用了三个月,就让他们的术后镇痛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如胸外科,原来病人手术后差不多要卧床一个星期才站起来,现在做完之后病人第二天就站起来了;原来病人因为疼痛不敢咳嗽,结果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非常高,现在手术完就敢大声咳嗽,结果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肛肠科做完痔疮手术后也是进行了多模式镇痛,原来病人手术后都得趴着,脸都躺肿了,有的病人因为受不了持续的疼痛,拿脑袋撞墙来分散注意力。后来采取多模式镇痛后,我们再去看,术后病人都笑眯眯的躺在那儿,也有下床走动的。


  就拿镇痛来说,“评分3分以下”是我们人本位医疗的标准,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通过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个性化的管理来实现,最后的结果就是病人的恢复速度加快、重大并发症减少,疗效和安全都能得到保障。


  再拿他们骨关节科来说,我刚开始去做人本位医疗的时候,这个科一年的关节置换数量只有十几例,现在人本位医疗做了八年,去年他们医院的关节置换一共做了一千多例,死亡率是0,重大并发症是0,医患纠纷是0,药占比连续3年是5%左右,去年有两个从外院转过来的感染的病人,才达到6%。而且就是四十张床,并没有通过大量加床才达到这个量。


  对于员工来说,病人数量上来了,他的收入肯定也跟着提高了,医患纠纷减少了,我们的医护人员也高兴,医患双方的幸福感都有了。


  所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不光是说,而是做。虽然我们并没有改变医疗体制和环境,他们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包括管理上的困难,但从院长开始坚持去做,就会取得医患双赢的巨大效益。


  好,我先说到这儿,陈院长你那边好了没有?


  陈院长:好,刚才教授通过镇痛的情况来介绍了一下我们医院实施人本位医疗的情况,在这里我想把我们的工作情况总结一下。


  一个是更新理念,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我们全院进行理念更新,要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大家能形成共识,人本位医疗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根据人本位医疗的理念,来建立起我们的工作标准,从诊断、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五个方面制定标准。标准制定后,我们再根据标准流程化、路径化。这个标准的制定,主要是依靠我们的科室和专家,让科室自己拿出标准来,然后我们医院的专家组和职能部门再进行审查。标准制定出来后,我们大家都觉得可行,然后再进行培训。


  培训也非常重要,一定要让大家理解我们的工作标准,为什么这样去做,这样做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只有理解了,我们执行起来才会效果比较好。


  刚才张教授讲到我们的镇痛,我们的镇痛方案根据专业的不同大概有六十几个,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监督管理。这一块我们也下了很大力气,我们组成了专门的班子,护理部、质控办,还有其他一些职能部门,抽出专门的人来到科室里面去检查。这个检查一定要到病人床边,去看看实际的成效。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流于形式。再一点,就是绩效的跟进,做的好的一定要用绩效去体现,要去表扬和激励。


  实施了人本位医疗后,我们医院的安全质量逐年都在上涨,表现在病人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医疗纠纷的赔付逐年都在递减,大家对人本位医疗是“爱不释手”。


  主持人:感谢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医院所做的所有的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患者说好才是硬道理!


  今天我们直播群里有很多都是学习过或者正在实施“人本位”理念的医院,当然也肯定有今天第一次接触到“人本位医疗”理念的朋友,相信现在大家都有许多想法或者问题要和我们嘉宾交流。下面我们就进入到提问环节,欢迎大家就今天的分享会内容提问两位嘉宾。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2090阅读

我们是如何搞死一家20余年历史的品牌医院的

作者:钱培鑫 时间:2025-05-03 17:16:52 文章来源:转载

3582阅读

【必看】2020~2024最全的医美监管文件汇总

作者:宋红现 时间:2025-04-30 17:10:17 文章来源:原创

3782阅读

慢病、抗衰老、精准治疗——民营医疗机构的新机会

作者:苏芽 时间:2025-04-30 16:58:39 文章来源:转载

3869阅读

中国医美:是春天来了,还是回光返照?

作者:贺华煜 时间:2025-04-30 15:36:52 文章来源:原创

3375阅读

医美器械国产化,BBC拦不住

作者:何嘉焜 时间:2025-04-30 11:04:39 文章来源:原创

3664阅读

新政早知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草案)》

作者:曾思远 时间:2025-04-30 09:55:47 文章来源:转载

简介
张中南,美籍华人,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际关节镜协会会员,国际膝关节学会会员, 国际运动医学学会会员。唯一获国际理查德·欧·考那奖的亚洲医学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济宁医学院客座教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顾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科名誉主任。擅长膝关节损伤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的关节置换和关节镜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