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便捷访问,请点此处
医院买卖小程序

医管攻略

首页 > 医管攻略 >  其他

反智催生暴力

12年04月08日 阅读:10532 来源: 廖新波原创

  医患怨宜解不宜结 一文在我的新浪博客引起巨大的反响,其中也隐隐约约读出一些令人痛心的帖子,一种反智的思潮在一些人的脑海里形成了思维定式。历史的惨痛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蔑视专业权威,“打倒一切”的反智逻辑,不但蚕食了社会理性,而且破坏了社会的信任。今晨,在反智催生暴力凤凰网读到《自由谈》544期:杀医惨案:反智存生暴力 在中国舆论以外的舆论世界里,人们是如何看待中国杀医事件的呢?凤凰网是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中国人又如何看呢?我觉得马东瑾先生在今天《新快报》“刺医反智”一文中写下的编者按也很值得一读:

  在我看来,美国人比中国人老实多了。但据说有个调查,“如果成为隐形人,你想干什么”,八成的美国人选择了“抢银行”。

  当然,这也可以算“老实”。

  我这人心理比较阴暗,总以为人性都是自私的,逐利的,没了王管,或者碰上个菜鸟级的王,那我们就可以建成一个绝大多数人共谋的坏世界了。

  从这个角度,我不认为有愿意杀人的患者或该杀的医生。

  我疑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过思考——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可以分解为三重自我。一是生物自我,吃喝拉撒:二,符号自我——通过对某个集团某种势力的认同、依附,获得安全感、世俗成就感:三,追求自由意志的伸展和自我尊严的实现——大概是心灵自足的意思,术语叫,精神自我。

  像鲁迅、梁漱溟,都是精神自我特别强大的人。对他们,多数人的想法,应该是,敬而远之吧。

  可以肯定的是,去做这样的人,一定是很痛苦的——那往往意味着牺牲符号自我,甚至生物自我。

  那我们能不能等而下之呢?或者,保持一点清醒?

  每一个生命,别人的,自己的,都值得珍惜,尊重。

  共勉

  今天微博一早发出,有网友想知道有关反智的文章,其实上网一搜就可以搜到很多。有人认为提出“反智”就是代沟的问题,其实我认为这是误解了。就我本人来说,没有代沟,我喜欢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我更喜欢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崇尚自由,并非“反潮流”,普及普世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循循善诱,引人向善。无知者刺医也可纵容为英雄?这不是代沟!

  下面文章的作者不知道是谁,文章刊登在《大道周刊》46期。供餐读。

  65%的网友选择“高兴”

  3月23日下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了一起患者捅死捅伤医生事件。事件导致一个前程无量的年轻医生无辜被害,其他三名医生、护士也不同程度受伤,而凶手还是一个未满18周岁的年轻人。

  一个冲动的患者,一把疯狂的尖刀,一起l死3伤的恶性医院安全事件,不得不说,这是一出只有“受害者”的悲剧,在死伤的医生背后,是一个由医生、患者、双方家人乃至整个社会组成的“受害团”。

  但令人意外的是,不少人竟然对这种暴力手段采取了纵容支持的态度。事发后,在一家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在哈医大一院

  一惨案发生后.腾讯网转载了这个新闻.有65%网友在阅读心情里选择了“高兴”一项。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这比惨案还要让人害怕。

  门户网站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65%的网友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这种高兴于医生被砍的心理,被很多评论人认为是丧失人性的表现,因为这样的“高兴”,将医患的冲突、将舆论对医生的误解,表现得淋漓尽致。

  舆论对医患关系的摇摆舆论在反思医患关系时是不停摇摆的。当发生一起患者被伤害的事件后,舆论会高举道德大棒,把医生当成敌人,一边倒地站到患者那一边,严词谴责医德的堕落和医风的败坏。而过段时间发生一起医生被伤害、被羞辱的事件后,舆论又会站到同情医生的那一边,谴责患者的蛮横、偏执和极端。

  关于医患关系的舆论风向,随着这些极端的个案,不断发生着周而复始的情绪化摇摆:患者被伤害了,就同情患者,谴责医生;医生被伤害了,就批评患者,同情医生。

  这样的舆论摇摆中,带来的不是宽容与和解,不是理性的反思,而是不断强化的敌意和冲突。医生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委屈,患者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种“受害者”意识中都会选择报复对方,对对方充满防范和敌意,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医患关系在摇摆中自然不断恶化,这一次的伤害事件,可能就埋藏着下一次对对方的报复和伤害。

  错误的舆论、医疗和医院的体制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极少数医生缺乏人文素质道德无良,都导致了患者对医院的敌对情绪和对医生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和医患之间的对立,经媒体报道,更容易在社会上形成“破窗效应”:窗户上有一个破口,就会有更多的石头投向它。

  信任医生是正常社会的逻辑

  当理智与客观被各种偏见掩盖,主观的情感冲动——嘲讽、谩骂与攻击,却往往能得到喝彩与附和……这便是当前典型的反智情绪,它弥漫并充斥着整个社会,在互联网上尤盛,日渐成为导致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破裂的主要因素。

  当下“怀疑一切”的心态,实际上是典型的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指的就是对知识、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和接受教育的敌视、怀疑态度,它通常表现为嘲弄教育、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认为它们是无用的而且蔑视它们。用一句白话来形容那就是“我是大老粗,我怕谁”。

  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只能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他们,这是一个正常社会的逻辑。患者对于医生,就是如此。当人们以患者的身份走进医院的时候,只能选择信任他们。在信息不对称,专业不对称下,除了信任之外,别无选择。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信任。

  国人奇怪的反智特征

  作为患者,会为自己的不信任找到很多理由,比如担心医院乱收费,担心粗心的医生会下错诊断,担心缺德的医生会坑自己。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但这些个案不能成为理由。先入为主地把眼前替自己看病的医生,想象成会坑害病人的恶魔,本身是愚昧无知。

  只能丢掉这种无知的偏见,在良善的沟通中选择信任。信任,在医患关系中是一种依赖互动的循环:如果互相信任,会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只会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国人身上,存在奇怪的反智特征。它虽然反智力上的权威。却不会催化一种个体主义的思潮延伸,没有塑造出一种底层大众的独立性与个体理性.从而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迟迟塑造不成。也就是说,反别人的智了,却没有用自己的智把自己武装起来.还很容易在反完之后。陷入一种虚无状态。这种盲目地反智,目的只为打倒和破坏,于是,逢专家权威必反成为一股潮流,在专业要求强却又要为普通民众所接触的医学领域,充斥这种情绪更是不足为怪了。

本文(图片)由作者(投稿人)自主发布于 @华夏医界网 ,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包含文中图片的版权来源),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承担前述引起的任何责任。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此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文章来源下方“侵权申诉”按钮)或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35905836@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欢迎网友参与讨论及转载,但务必注明"来源于www.hxyjw.com"
发  布
猜你喜欢
680阅读

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读后感言

作者:胡晓翔 时间:2024-09-19 17:44:11 文章来源:原创

1401阅读

医疗损害责任简述3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09-19 17:33:37 文章来源:原创

668阅读

国家医保局:举报骗保可奖励10万元以上。你敢干吗?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9-19 17:22:09 文章来源:原创

1781阅读

在医美,有一种声音

作者:王建中 时间:2024-09-19 14:10:36 文章来源:原创

961阅读

医疗损害责任简述2

作者:杨全玉 时间:2024-09-18 17:27:05 文章来源:原创

1054阅读

九月信号:医保狠讲三明,卫健自己讲按人头付费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4-09-18 16:49:16 文章来源:原创

廖新波
简介
   水,随性可塑,总以一种新的姿态向前推动。我是水,可雨可雾,可冰可雪;化作春雨润万物,化作河流载舟行。我是这样走来,这样走下去: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廖新波,男,1956年8月生,广东台山人,汉族。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医学本科、管理学硕士。曾任广东省卫生和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