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官员开博的切身体会之深莫过于我。至于为什么官员个性博客的数量如此稀少呢?而我可坚持这么长时间的生存条件又是什么呢?9月23日的第三届中国网络问政研讨会上,对于这个话题从“网络问政制度化”急转到廖新波微博生存的政治生态:从“官员个人微博能走多远?”又转到“一个廖新波有没有可能变成无数个廖新波”上来。个性官员需要的生存条件
简而言之我认为官员博客(微博)生存无非有三大条件:
一是官场的政治生态。人云:官场如战场,官场如“斗兽场”,官场有很多潜规则。一位官员要“混迹”于官场而不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逢场作戏,又要左右逢源。有人说我可以在茫茫博海中生存只是“另类”。注意,这个评价就已经很隐晦地说明在官场好不容易。
我能走多远,决定于一方领导一句话。这个疑问不是今天的话题,7年前我一开博就有人质疑,之所以走到今天,不是政治生态需要我这个“另类”又是什么呢?
二是网络的政治生态。有人说网络可以改变一切,我相信。是否现在就可以改变一切呢?但是,有一点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是否就可以改变一切呢?邱震海先生在圆桌会议上引用他与希拉里夫人顾问访谈的例子阐述奥巴马用网络扭转竞选颓势说明“互联网可以代替政党”不是没有可能。也正是执政党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近年来非常注意网络的政治生态的变化。但是,目前我们各级政府依然停留在舆情观察和维稳的工具上,网络施政路还很远。研讨会上,有学者说:假如一个拥有200万粉丝的官员微博有一位拥有千万的微博领袖(微博达人)的支持,所产生的正能量会大得多得多。所以:
我能走多远,决定网络网民的价值取向。网络的正能量有摧枯拉朽之势,拉下多少达官贵人,这时,可别认为微博不是贵族的玩意。当然,微博的非理性势力也非常强大,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医院;可以一个组织,也可以摧毁一个思想体系。“医生被杀喊杀得好”就是网络虚拟社会的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八毛钱就是可以治好先天性巨结肠”就是纸媒现实社会的一种非理性的事件。有网友在我诸多照片中发现我的“荣誉”很多,我说除了两个牌匾是我的组织发给我的,其余的都是网络和社会给我的,记录了我一路走来的足迹。而我许多的网络事件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可,也说明我的生存是需要的。当然,有细心的网友也发现我“脱皮”的沙发,提醒我不要成为“沙发哥”,我幽默地回应:“可别!”如果我成为“沙发哥”只能是正能量的裂变,因为我发现我的沙发可能是劣质产品,而不是奢侈品。可能的结论:一个官员的个性微博更是网络世界需要的,而决定他(她)的生存,网络政治生态使然。
三是官员自身的修养。为什么我只说是个人的修养呢?因为我始终认为,个人是组织的一份子,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人博客就是个性的声张。所以我在谈到政务微博制度化的时候,告诫大家不要将官员的个人微博也制度化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而不需要“统一口径”,也不要强求太多约束和责难,应当包容和理解。只有包容,个人个性与观点才可以彰显。国外在质疑中国的网络问政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句话这样说:之所以问政,是因为你做的不好。个人的修养包括:政治修养,生活修养,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等,包罗了一个人的所有,形成了人格魅力。这方面,我有很多自述,不一一累赘。可参考:游走于波子哥与廖厅长之间 ,从责任到责任的履行 ,官员博客的知诚痴勤善 ,官员博客是为了成名吗? ,官员开博需要什么的心态 ,官员真名上网为何如此尴尬? ,注意了,官员开博可不是好玩的! ,官员博客与民众关心的那些事儿 ,官员如何代表自己发言? ,廖新波是另类还是真实 ,珍惜敢说真话的好官 ,这是官员很好的一扇门——网络门 以上仅仅是2009年以后的的博文与评论。2009年以前还有不少。
我能走多远,取决于我的思想是不是如此独立,我的思维还适应不适应网络的要求。当然,还决定我的情趣、兴趣会不会随着环境与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以下是南方都市报对周日研讨会关于我最详尽的报道,供参读:
能不能把一个廖新波变成无数个廖新波官员个人微博能走多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微博 拥有200万粉丝成论坛热议
昨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微博“@医生哥波子”获得“十大政务微博”的称号,他的微博现有200万粉丝。主持人邱震海“逼问”200万粉丝是否有助于他升官时,廖新波笑了,他说:“把网络问政当成政治资本,你就错了。”
副厅长的微博替谁说话?
作为一名副厅级官员,廖新波微博粉丝达到了200多万。在圆桌论坛中,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主持人邱震海“逼问”廖新波,发表博文是否感到冲突,微博上是“替政府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
廖新波接招说,他首先要对党和人民负责,在讲话时不能离开他的位置,在这个位置应该有更正确的表达。“其实我的言论和行为,都是站在很正常、很平常的状态下,代表了所有的人民,包括政党里的群体说话,我的微博也有很多官员在看。”廖新波说。
一个廖新波能否变成无数个廖新波?
能不能做到把一个廖新波变成无数个廖新波呢?邱震海紧接着抛出的讨论话题,立马搅热现场。
廖新波认为不可能有更多的廖新波出现,“我觉得很难,从不理解到理解,到推动,尤其是每个官员都要开博有种‘大跃进’的感觉,网络问政还不到时候,还不成熟。与其制度化,不如规范化,以理解、宽容的态度,让更多的官员个性发挥,而不是指责在为谁说话。”
邱震海接话说,让一个廖新波变成无数个廖新波,关键是取决于某一个干部的觉悟,还是要有一些外在的压力?压力够吗?
对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坦言,对出现无数个廖新波不是很乐观。中国官场一向对上不对下,这和整个机制的运行相关。当你的机制无法改变官场规矩时,廖新波就永远是里面的“另类”。
微博粉丝200万是否有助于升官?
在现场,邱震海还很直白地逼问廖新波“200万粉丝是有助于你升官,还是无助于你升官”。
廖新波回应说,“如果你是个官员,如果你把网络问政当成政治资本,你就错了。开微博只是得到更多质疑。”实际上,他刚开微博的时候,就有媒体称他是作秀,是捞取政治资本。廖新波反问:“开微博几年了,我捞到了什么?”
最有意思的是,在最后的嘉宾点评中,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官员微博走得不会太远,干部制度适宜比较低调的。官员微博有一种身份冲突,这决定了官员微博不能成为常态,只能成为特例,但是官方的微博可以成为常态。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06 17:34:01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秦王 时间:2025-01-06 17:21:12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06 10:55:25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村夫日记 时间:2025-01-06 10:14:50 文章来源:原创
作者:晨晓 时间:2025-01-04 14:06:50 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码万祺 时间:2025-01-04 13:58:21 文章来源:原创